2010-09-25

波坦金戰艦-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這學期我修了一門叫「從電影看俄國文化」的課。不過老師本身是想開斯拉夫電影,但是因為許多的關係改成這個名稱,實際上上課還是會看俄國以外的斯拉夫國家所拍的電影。

  第一部電影就是這個!看完當天我發到噗浪上,念電影系的朋友馬上就回說「超悶的吧wwwww」。我完全不否認XD以現代眼光看這部電影實在是有點沈悶,首先是黑白默片,再來是它所述說的歷史故事對台灣生長的人實在是太遙遠了。



  先粗略介紹一下電影的內容,所講的就是「波坦金叛艦事件」。這個事件對於俄國1905革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因為它代表著軍隊對沙皇的背棄,可以說是1917年二月革命的先聲。而這部電影就是紀念波坦金叛艦事件二十五週年所拍的,所以是1925年的老電影囉!

  波坦金戰艦劇情大綱就是波坦金戰艦上的水兵發現要作為他們伙食的的肉已經腐爛長蛆,向長官反應卻遭忽略。當時水兵的生活非常差,而軍官(多為貴族)對於部下也很殘酷,因此這就成了引爆點,有一群水兵拒吃伙食以示抗議。然而軍官們卻決定處死抗議的水兵,於是引發了艦上水兵的暴動,搶奪了波坦金戰艦的控制權。

  水兵們的行動被人民視為義舉,因為一般平民對於貴族早有不滿。當波坦金靠近奧德薩港(不敢靠岸)時,奧德薩的居民紛紛贈送物資予艦上的士兵。然而沙皇卻派了軍隊掃蕩港口的平民,死傷慘重。

  整部電影的結局是波坦金和奉命擊沉他們的戰艦相遇,然而最後戰艦放棄砲擊他們,意味著其他的士兵也站在他們這邊,也就是向沙皇及貴族抗衡的立場。雖然有著令人振奮的結尾,不過事實上波坦金戰艦到處飄泊了約一年都無法靠港,即使到其他國家去也是一樣。

  電影總共有五幕,就像舞台劇那樣的分幕。其中「奧德薩的階梯」一幕是這部電影最經典也最高潮的一幕,便是平民遭軍隊屠殺的情節。其中嬰兒車滑下樓梯的鏡頭已經成為經典,美國電影《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有一幕據說就是用來向此致敬。「奧德薩的階梯」一幕完全展現了本片導演愛森斯坦(Сергей Эйзенштейн)所提出的「蒙太奇」拍攝手法,藉由不同鏡頭的組合來呈現。蒙太奇手法在現代電影中的應用極普遍,應該說一般觀眾根本不會特別意識到蒙太奇的存在,電影使用不同鏡頭交錯呈現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單純以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奧德薩的階梯」一幕也非常震撼人心,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正因為是默片,這一幕反而藉由鏡頭表現出了驚人的感染力。

  這部電影使用了非常多的暗喻和象徵手法,從一開始的海浪波濤(暗示革命的風雨欲來),到最後波坦金戰艦從鏡頭前駛過觀眾,彷彿衝出螢幕一樣。沒有任何一個鏡頭或細節是無意義的,例如奧德薩的群眾們,包含了各種社會階級:女大學生、工人、小資產階級者、窮苦女人、貴婦、身障者,暗示的就是人民不分你我地對抗迫害。並且在「奧德薩的階梯」,抱著受傷的孩子走向軍隊的女人是個吉普賽人,這些安排都有著愛森斯坦想表達的意義在裡面。

  另外可以注意的是這部片的敘事角度。愛森斯坦本人是共產黨員,印象中應該參加過紅軍ww於是這部片完全是站在一個「人民起義反抗沙皇」的立場來敘述的,強調了軍官們的殘暴,以及水兵和人民被壓迫的痛苦。其中也點出了對宗教的鄙棄(共產黨是無神論)。第二幕「甲板上的戲劇」所出現手持十字架披頭散髮的神父,對即將面對死刑的水兵毫不憐憫,代表的是教會的腐敗,和沙皇政府一起壓迫虔誠的人民。

  這部電影的配樂非常出色。雖然是默片,但是音樂非常適當地帶起了觀眾的情緒。我查了一下發現亞馬遜居然有這部電影原聲帶的販售資料。其中有片段試聽,更重要的是列出了作曲者。不過我上了課才知道,這部片總共有過3+1個配樂版本,現在一般找到的是1970蕭斯塔高維奇(Shostakovich)所做的版本,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個版本。那個+1是指2005年的版本,但是朋友告訴我是很微妙的電子樂……XD 配樂更換也是符合導演的本意,他希望這部片可以隔一陣子就有新的配樂詮釋。

  這部電影完全不是娛樂性質,與其注意劇情更不如注意手法,以及去了解此片的歷史背景(無論是俄國史或電影史)才會比較有收穫。但是如果沒有老師的講解,可能連劇情都看不懂,因為字幕翻譯實在是太爛了……跟之前看的《伊凡的少年時代》根本是同等級。因此如果要找此片來看的話,先做點功課才不會一頭霧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