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6

該出櫃了

立報-異性戀,該你出櫃了! By 林瑋豐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2044

我覺得這篇說得好好。公開聲援同志有沒有壓力?有,因為在台灣這個奇怪的地方,你聲援同志就會被理所當然懷疑是同性戀者(頂多進步一點的傢伙還知道有雙性戀的存在,而跨跟直同志概念對某些人來說實在太遙遠了),就像他們覺得在乎女權的都是女人。當一個異性戀者表明自己支持同志時,他可能會面臨狐疑的眼光,想開口表明自己是異性戀卻又疑惑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澄清」。那麼被認為是同性戀者不好嗎,這個問題應該就要回到社會對同性戀者好不好身上了。

前些陣子戰真愛聯盟時,我在8A板看到有人跳出來,拒絕讓真愛聯盟、走出埃及這類的反同恐同團體代表基督徒。直同志該大聲表明自己的立場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要讓那些得意地宣揚自己歧視的人代言異性戀?當我在同志相關看板看到有人說討厭異性戀時感到相當火大,那一樣是一種歧視,為什麼我們要放任對同志不友善的言論,因而讓同志開始歧視異性戀?而且直同志身份的確不表明就幾乎沒有意義,因為一狗票對同性戀不支持的人也願意「寬厚」地對待身邊的同志,只不過是,嘿嘿,「把你們當人看」而已。

就像文章裡所說的,和同志相比,直同志出櫃的壓力小那麼多,那麼又為什麼不試著多做一些?台灣大多數的同志名人都很少參與運動,我個人並不會想特別責難,因為參與運動是走在一個比較暴露且尖銳的陣線上的,你並不是關在家裏安分過自己的生活,而是出來向這個異性戀霸權的社會要些什麼,即使那是你本來就該有的,依然會惹惱許多人。可是正因為我處在一個相對受尊重的角落,我因異性戀身份受有利益,更覺得得表明些什麼,雖然參加遊行只是盡了很棉薄很棉薄的力量,但我覺得這是我至少能做的。

這學期的酷兒專題報告主題是自我再現,我從很久以前就在思考關於同志這個議題我的立場到底是如何又是何時產生的,但是一直找不到結論。現在的話,我可以清楚地說因為我有許多重視的朋友是同志,當我看見歧視的言論時我很切身地感覺到那些言論在傷害我珍愛的人,所以無可抑制地要去反對,就是這樣而已。

所以、10/29的遊行,一起來吧!

繼續閱讀

2011-10-20

每個禮拜三我有很多的課,從早到晚。但是都不是系上的課,因此並沒有週二來得使我發瘋。

有些難得地,今天覺得很好。即使一早就忘了小考而考得一塌糊塗。

或許是因為上了現代舞課,有一點點尋回音樂敲打靈魂的感覺。或許是因為中午寫了半封信,稍稍裝模作樣而得意一下。或許是因為下午的通識課講者很溫和可親。或許是因為手邊的言小有個很可愛的男主角。或許是因為空堂時間好好地過癮地寫了已經淪為週記的日記。或許是因為晚上讀暴風雪時感受到普希金那微酸的幽默。或許是因此找回一點熱忱。

雖然晚上回到宿舍後偷偷婊了很多人,就像是將自己的不滿遷怒那樣。雖然頭痛得很。雖然俄文作文寫得綁手綁腳。雖然又拖過了該上床的時間。雖然再一次發現自己對小弗藍基米爾的噪音忍受度變得有多低。

但總體而言,還是很好。

曾經我非常仰賴我的日記,每天每天都試圖捉了心裡最私密的活動寫進去,用以檢視自己。其實到現在還是,只是沒有辦法每天寫,所以如果某天不受打擾地靜下來好好寫了日記,就會有那天已經完成什麼的感覺。

即使日記裡滿佈焦慮和掙扎的痕跡也一樣。

越來越常發現自己在日記裡反覆寫了同樣的東西,尤其寫日記頻率減低的現在,常常忘記上次寫了什麼,回去翻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

如果每一篇日記,我所假託的日記收信者都確實收到了,他大概會覺得這傢伙反反覆覆說著同一件事,失憶症一般。

(其實從看過《明日的記憶》後,我就非常懷疑某件事……)

不過還是有點斬獲的。最近我明白了一件事,我所一直渴望一直想要的,無非就是一點點創造出美的能力。

這個發現解釋了很多事情。很多很多,多到我不明白我怎麼會現在才體悟。

於是就像恢復食慾一樣,恢復了求知慾,恢復了閱讀的慾望。

雖然依然沒有辦法對未來下關鍵的決定。請原諒我。請給我一點時間。雖然我已經要求過很多的時間。

繼續閱讀

2011-10-10

複眼人



作者:吳明益


因為在aNobii上看見別人摘錄的字句,寫得那樣簡潔而美,於是跟仰觀借了這本小說來看。我是第一次接觸這位作家的作品,但這本書從第一章開始就讀得非常著迷,文字的運用是我深深喜歡的那種。在讀這本之前我讀了簡媜的《夢遊書》,雖然時常為簡媜蝶般靈巧美麗的文字驚艷,但有時也為過於飄渺的想像而感造作。然而《複眼人》的文字平實簡潔,卻又蘊含非常豐富的情感,我讀著幾經要流下淚來。普希金曾說小說勝過詩的地方在於它是生活的再現,《複眼人》就給我這種感覺,裡面呈現了許多角色的人生,有的說得多有些提得淺,但卻都那麼動人,並以一種略帶哀戚的姿態。

裡面的每個角色,事實上都很平凡唷。無論阿莉思、達赫、哈凡,有著與他們相似經驗的人,在台灣比比皆是吧。可是再平淡無奇的人生都有屬於他們的悲哀,小說動人的地方就在於恰到好處地寫出了他們生命中不願輕易被碰觸的那塊回憶。在所有角色中,我最喜歡達赫,最喜歡他關於小米的那段回憶。他的故事平凡得連續劇都不會拿來用啊(雖然台灣連續劇一直在混淆誇張跟老梗就是了),可是我還是讀得很想哭,就是因為故事平凡得每天都在上演,更覺得真實切身。

而這本書聚集了每個角色的故事,又讓這些故事組起一條主線,毫不駁雜。而看似不相關的故事,又遙遙地互相呼應,就像是一體的脈動。我讀這本書時,感受到那對山與海(組成台灣的兩大元素)的深深眷戀。對海的眷戀由瓦憂瓦憂人帶出,對山的眷戀則在達赫身上顯現,相反地,阿莉思與哈凡則是對兩者的失根,就像現在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但或許只是忘記了,而不是真正失去,被山和海餵養長大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完全脫離它們。這書那樣細微地呈現了環境與人,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人是孑然卻又以絲相連的。這本書居然能夠觸到這麼多東西,是我覺得非常喜歡的地方,就像一窗一窗的複眼反射出不同影像。

讀完這本書心情並不輕鬆,用那樣的方法敘寫環境的議題,有一種無力的擔憂,真實得讓人難以承受。我覺得代序寫得很好,這本書呈現的就是毀滅的日常庸俗,因為太日常了,感受不到其破壞力,而同時又太庸俗,所有人都這麼做,並非一人改變就能扭轉什麼。結果我們就像書中的角色一樣,體認了自己的渺小,或努力或忘卻,同時又有更多屬於自己的世俗煩惱擺在眼前,因此就只能選擇自己能認同的方式去過活。然而這實在是各方面都很棒的一本小說,樸實卻不俗,實在是太喜歡了。

繼續閱讀

2011-10-03

賽德克.巴萊

彩虹橋一樣去衝了首日,現在就來配著原聲帶,寫寫我對這部片的一些感想。

先提缺點的部份,說真的和太陽旗相比,彩虹橋實在有些令人失望。糟糕的動畫已經沒有辦法替它辯護,而在很多人物以及事件刻劃,還有整體節奏等部份,都有太多可惜的地方。因為我很喜歡太陽旗,所以也期待彩虹橋能帶給我相同的感動,然而感動雖有,不足之處卻也多到超越了瑕不掩瑜的程度。

來說說片中的角色,在彩虹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應該是巴萬。在太陽旗結尾,巴萬領著其他孩子,參與了出草,但莫那也不只一次問過巴萬,他的獵場在哪裡。巴萬是個在日本統治時期出生的孩子,正接受日本政府施行的教育,對於出草、彩虹橋、祭祖靈的意義,究竟了解多少?巴萬想參與公學校出草的理由,不如說是單純的報復心理,因為受日本人欺負,所以要他們好看,像這樣的想法。一直到他們的母親和祖母為了節省糧食決定自盡時,這些紋了面的孩子才真正開始理解到戰鬥,以及作為戰士的意義。戰爭總是有浪漫的包裝,然而卻是殘酷且磨損心靈的,到後來巴萬只覺得好累好累,好想快點結束這一切,睡一個長長的覺,到家人所在的彩虹橋對面。而在同輩紛紛戰死後,巴萬更是以對世間毫無留戀的姿態,挺起機關槍往日軍衝去,因為他的確什麼也沒有了。

巴萬這個角色一直在孩子與成人中間擺蕩,他提醒著族人自己已經不是孩子了,不滿於被指派一些帶領與傳話的任務,在戰場上也表現得像個真正的戰士,甚至做到了其他大人做不到的事。但是當他顯露出脆弱一面時,你又真真切切感覺到為一個孩子的心疼。最後道澤人提巴萬的頭顱領賞的片段,完全呈現這個虛構角色想表達出的矛盾與掙扎,在族人眼中他有紋面,不是個孩子了,但在其他文化看來卻不然,那是一種根本性的差異,也是整個事件之所以發生的背景。

另外一個在彩虹橋刻劃成功的應該就是道澤頭目鐵木瓦歷斯了,雖然我覺得可以再更好一些。在族人意圖說服他參與反抗日本人一方時,他以小島是自己的朋友壓下族人不滿。他在戰爭中選擇的立場,有相當私人的因素,因為他和小島交好,與莫那魯道又素有積怨,因此帶領了族人投向與莫那魯道敵對的一方。而另一方面面臨於日本人的強大武力,他或許也認為這是比較有利的作法。直到他看見吊在林間的馬赫坡女性,才驚覺從一開始他們求的就不是一個戰爭的勝利,而是靈魂的歸處,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戰,在此時開始動搖。然而情勢已經騎虎難下,莫那魯道已放話要取他人頭,鐵木瓦歷斯不能就這樣收手不幹。

而溪邊一戰,我真的沒有想到導演會如此用力地描寫出鐵木對莫那魯道的執著,自年輕時結下的樑子,一直沒有奉還的屈辱,以及自己沒有達到的目標,全都集中在莫那魯道一人的身上。或許如果可以,鐵木瓦歷斯寧可殺死自己的是莫那魯道。

然而在整部彩虹橋,我覺得最為可惜的角色是小島源治。這應該是要一個有很多掙扎和轉折的角色,但是我覺得電影表現得並不好。在公學校事件發生後,電影並未描寫小島知道消息後的反應,這或許可以帶過,但是在增援到達時,長官提及為小島家人報仇的橋段,小島還是那種看不出情緒的模樣,沒有讓觀眾感受到他對賽德克人想法的轉變。在之後日軍採取以蕃制蕃手段時,小島看起來也像個聽命行事的,一直到片末字幕交代了甚至到事件結束後,小島都依然怨恨賽德克人到了不惜殺害他們無反抗之力的婦孺時,觀眾才驚覺小島其實是非常非常恨這些他曾試著去了解並親近的蕃人的。這樣的轉折沒有表達出來,真的太過可惜了。尤其在後半對於他曾視為朋友的鐵木瓦歷斯,小島到底是否還保有著友情,或是單純利用道澤人作為私慾報復的工具,這樣的掙扎如果能表現出來就好了。雖然角色眾多,也許沒辦法一一顧及,但是我真的認為小島這個角色花和鐵木,或者退萬步言和花岡一郎同樣的篇幅去點應該是不為過的。小島沒能深刻描寫,私以為真的是彩虹橋的一大敗筆。

在看完太陽旗時很多人期待花岡兄弟在下集的表現。個人認為雖然沒有我期待的那麼好,但是因為畢竟是以整個霧社事件,而非花岡兄弟為主題的電影,彩虹橋對兩人的交代還算可以接受。尤其花岡二郎對哥哥所說的「一刀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吧,做個自由自在的遊魂,哪裡也別去了」,實在是充滿了無奈的美麗。自由自在的遊魂無論如何不會是個好下場,否則越過彩虹橋回到祖靈之家也不會被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擁有這樣矛盾的靈魂,死後就像生前一樣,找不到完全屬於自己的歸處。

彩虹橋裡莫那魯道的戲份反而不多,至少並不是個特別的亮點,但是從青年莫道的狂妄,到中年莫道那深思熟慮模樣的轉變,讓人感受到了這個角色的成長。我尤其喜歡彩虹橋一開始達多碎念著為什麼要放棄已經佔領的關口,與莫那同輩的族人說「和日本人打仗不能用日本人的方法,要用風的方法」,這是莫那這樣的賽德克人所熟悉的、適合山林的戰鬥方法,是他的子輩們漸漸陌生的方法。

然而整部彩虹橋,莫那雖然領著族人重創了日軍,但是越到後半就越可看出困獸之鬥的無力。從一開始他們就明白,這是一場不會贏的戰爭,之所以舉起刀是為了驕傲,為自己求得想要的結局。輸掉身體,但贏得靈魂。因此最後莫那說,想自盡就自盡,想投降的就投降,想繼續戰鬥的就跟著達多,他也要去安排自己的結局了。而他的屍體半腐爛半風化的情形,也呼應了賽德克族起源傳說裡,那半石半木的大樹。整部片看下來,他並不是一個真的那麼英雄的角色,他只是領著族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做出反抗。他做不到扭轉命運,只能但求無愧回到祖靈之家。

彩虹橋雖然有很多很多的瑕疵,但同時也有不少使我感動的片段。最使我深刻的是馬赫坡的女人,對巴萬說他們要走了,巴萬一開始還不明所以地問她們要去哪兒,然而下個瞬間的沉默以及毅然的表情馬上使巴萬以及觀眾明白了。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的處理,用沉默表達了情緒。她們看起來那樣平靜堅強,在她們的孫子、兒子哭著撲向她們時又無限溫柔地彎下身給予撫慰,但依然不發一語地堅持她們的選擇。女性的角色在整個事件中是耐人尋味的,男人們所作的決定,她們沒有多說一句,卻默默地得出了自己的決定。因此歌曲這樣唱的,不要忘記成就男人榮耀的,是女人啊。

另外我也很喜歡達多靠著妹妹馬紅,說的「哥哥要死很容易,你們要活下去卻很困難」,活著比死亡需要更多的堅強,男性扮演的是奮勇赴死的勇氣,女性則是承擔忍辱存活的苦難。因此達多要馬紅多生孩子,讓孩子們再生孩子,不要斷了賽德克的血,即使他們已做好滅族的覺悟。

最後有一點導演刻意安排的,賽德克戰士精神與武士精神的呼應對比。最明顯之處在於瓦旦在村子中被道澤人包圍時,他在所有人,包括小島的注視之下,舉起蕃刀刺進腹部,而由道澤副頭目一刀砍下首級。整段鏡頭不斷塑造出小島注視瓦旦的感覺,因為瓦旦的死法,與日本武士切腹後由旁人砍下首級的方式太像太像了,小島或許感到詫異吧。但是事實上內涵是很不同的,或許皆有為了免於屈辱帶著驕傲自盡的精神,但和武士道的忠君敬主出發點依然有所不同。或許這是為什麼在總司令感嘆這個南方小島竟然有著日本消失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時,小島以否定的方式切入話題,因為他知道這是兩種有所差異的信仰,也或許是因為他並不願承認蕃人有這樣的情操。

在看彩虹橋時我不由得想起《帝國毀滅》這部德國片,不只是因為一開始日軍司令發飆那邊很有既視感,更是在戰況頹敗的情形下,各人用自己方式選擇結局的那種悲哀。在那樣的局面,母親會願意殺死孩子,丈夫會願意殺死妻子,而且你不由得承認這應該是個能採取的選擇。

整體而言,我覺得太陽旗是非常好的片,非常精緻的台詞鋪寫,用細微卻無處不在的手法點出族群間的矛盾,看完時覺得激動不已。彩虹橋則真的可惜了,本身就是不易掌控的多線並行,予人片段破碎之感,而重複之處亦多,節奏並沒有掌握得很好,其超越太陽旗之處應該在於巴萬等角色的描寫。對於結尾以字幕交代各人下場這點我其實沒有抱怨,因為這是歷史片常用的手法,在想擷取描寫的時間點敘述完之後,以傳記一般方式讓讀者知道角色的結尾,並無不妥之處。如果給人倉促之感,那其實是前面掌握得不夠好,沒有事件平息之感,才會讓人覺得「來不及說完」,而不是「故事已經說完了,在故事之後」的感覺。

對於整部賽德克.巴萊,我依然是持正面評價,因為導演的確試著去寫一件與這個島深切相關,卻總是被忽略的事件,並嘗試以非漢人本位的角度。必須說,這部片的賣作,不管背後有多少媒體的操作,但它的話題性的確讓更多人重新檢視曾在這個島上發生的事。而在嚷著何謂「台灣人」,「台灣精神」時,不要忘了這是一個自古以來文化駁雜的海島,主流壓迫非主流的事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它是一部無疑訴說台灣歷史的電影,但是裡面漢人只是配角,整部片更聽不到幾句閩南語,看這部片就像不斷在提醒人們台灣的多元本質,別急著用狹隘的定義來認定台灣人吧,別忘記在這個舞台上,有多少不同民族展演過。這是我對這部片,最打從心底感動的部份。

而電影另外的優點在於善於用幾個鏡頭帶出背後的衝突,以及寫得真的非常非常動人的台詞,我覺得導演或許有些耐心不足,但是卻能掌握到用細處打動觀眾的巧妙,比方說達多無法下手了結弟弟巴索的痛苦、比荷沙波幫助堂兄自殺時的不忍放手,著墨不多卻點出兩人間的感情,以及即便是勇士在面對親人將死依然會有的猶豫和不捨。

總之,近期實在有點想再看看這部片,或者至少再重看一次太陽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