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泡泡公寓四人行



導演:Eytan Fox


這個導演應該是以色列最國際知名的導演了,其最為人知的《Yossi & Jagger》、《Walk On Water》,以及這部《The Bubble》,我都看過。實際上我最喜歡的是《Walk On Water》,不過那片有些記憶模糊了,因此今天挑這片寫寫心得。

Eytan Fox的這三部片都各有主題,不變的是在片中都少不了同性戀者的存在,而這部《The Bubble》的焦點比較聚集在以巴關係。片中的四位主角,有男性與女性、異性戀與同性戀,他們之間交錯著愛情與友情,在台拉維夫過著生氣勃勃的日子。最關鍵的主角是以色列人諾安與巴勒斯坦人艾斯拉這對情侶,他們相遇於邊界的檢查哨,隨後在台拉維夫共同生活,並與露露還有亞里與其他年輕人為解除以巴邊界的封鎖而進行政治活動。

他們的日子雖有挫折,但因互相支持而顯得快樂,就是一個友情萬歲的生活。但是問題漸漸浮現,艾斯拉的家人無法接受同性戀,他只能對最深愛的姊姊透露,但也不得諒解。在面臨出櫃、與諾安分離、種族仇恨等問題之際,艾斯拉的姊姊又遭以色列士兵射殺。面對毫無減緩可能的仇恨問題,艾斯拉接下了自殺攻擊的任務,為整個故事做出悲劇的結局。

我尤其喜歡電影處理最後炸彈引爆那個鏡頭的方式,揉合美麗與悲傷。我也很喜歡電影裡,主角四人那溫馨的友情,與屬於年輕人的堅韌和活力。而我非常喜歡露露這個角色,既美麗又自信,充滿了魅力,是一我很欣賞的女性形象。同時電影也用冷靜且柔軟的方式,描寫了以巴衝突帶來的悲劇,用輕快的步調,寫令人難過的故事。


繼續閱讀

2011-08-30

門徒



目前為止好像還沒寫過香港電影。這應該是我直至現在最喜歡的一部港片。


其實當初看這部片是因為劉德華XDD 不過電影本身也很好看。主演是吳彥祖,飾演一在毒梟手下臥底的警察阿力,試圖讓莊家(即毒梟首領,劉德華飾)信任他以將整條製毒販毒的生產線破獲。但同時,阿力又結識了一帶著小孩的吸毒女子阿芬,以及她的丈夫。夾在販毒者、警察、吸毒者之間,讓阿力開始思索毒品存在的理由,以及自身工作的意義。

看這部片我比較側重電影開頭及結尾提的「人為什麼要吸毒」這個部份,這好像是我從來就沒有想過的。而片中那對吸毒的夫妻,如此對毒品不可自拔,是用以印證電影所主張的,人吸毒是因為虛無。每個吸毒的人都知道毒品的風險,知道它只能帶來短暫虛幻的快樂,卻要賠上一輩子來換,可是電影裡那對夫妻,就是連這短暫虛幻的快樂都想去求了。阿力對阿芬有同情,卻又有痛恨,恨她離不開毒品,恨她意志不堅。某個角色是這麼說阿芬的:「那種女人遲早要死掉的,死光了,這世界就乾淨了」,很接近一般人對吸毒者的看法,然而是他們污染了這個世界呢,還是世界將他們推往毒品身邊?

而劉德華所飾演的莊家角色,電影用了許多喬段來描寫他各個層面。他是毒梟,也是父親、丈夫,還是阿力的「師父」,有時他就像個普通的老人,有糖尿病卻又戒不了甜,為子女的教育問題煩惱,但有時他也就是個無情的毒梟,在該凶狠時毫不手軟,而有時是個庸俗的暴發戶,拿販毒得來的財富炫耀誇示。阿力沒有忘記自己臥底的目的,但他又和莊家相處太久,假戲演久了,很難不去當真,於是他無法拒絕莊家最後流著血的懇求。我喜歡結尾那場在廁所的戲,很多的感情衝撞在一起,阿力看著眼前的莊家,那麼可惡卻又那麼可憐。當他吼著問對方為什麼要販毒害人,莊家回答「是那些人自己要吸的!」這答案多麼懦弱且推卸責任,可是阿力看著阿芬,卻又好像不能否認這句話,因為他自己也對阿芬吼過「妳有選擇!」

最後阿力做起兩面人,既販毒又追毒。一方面警察為功破案、搶案、將臥底當棋子的態度,使他對正義不存希望,他反過來利用自己的身份滿足私慾。已經沒有什麼可信、可捍衛的了,他也開始體會到,那致命的虛無。

這部片的節奏是緊湊的,而它使用了各個角色來呈現多方立場這點我很喜歡,他們共同拼湊出一個腐爛的世界,彼此相扣,找不到打破的點,只要人心中有空洞,毒品就有它進住的地方。同時電影對於整個製毒工業的呈現是很仔細的,那樣龐大複雜的毒品網,讓人感到無力。雖然我看過的港片不多,但是這真的是值得推薦的一部片。

繼續閱讀

2011-08-29

夏伯陽(Чапаев)



來寫一片一樣是上課看的蘇聯老片,這片實在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一個經典XD


之所以說它是經典,是因為這部片不只貫徹了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綱領,更成為此後蘇聯片的一種典範,而同時也因為將這部片視為典範,後期的許多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作品都變得有些僵化,缺乏創新。雖然這部片在當時的成功,歸因於其完全的「政治正確」,但是也無法否認其在教化(或洗腦)方面的手法出色,會被後期的作品爭相模仿並非沒有原因。而就我個人來看,我也覺得這是拍得相當鼓動人心的作品,即使不同意其後的意識形態,依然得說這部片有達到其目的。

這部片是以俄國革命後內戰時期,紅軍名將夏博陽(又譯恰帕耶夫)為主角,描寫其為人、性格,最後則以夏伯陽戰死做結。基本上從主角的選擇就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式的了:夏伯陽出身平民,學識淺薄,但具有作戰長才,並有非常濃厚的草莽特質,做事不拘小節。更重要的是對於黨,夏伯陽是完全認同、說一不二的。雖然從角色的塑造就能看出其政治目的,但片中的夏伯陽依然是個富有魅力的軍官,雖然粗魯無文,卻為手下和人民著想;即使和政委(為一知識份子)一開始有所衝突,但也虛心向其討教自己所不懂之事。

而電影處理戰爭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當代的特色,因為這部片是要鼓勵人們為黨效忠的,因此戰爭場面猶如樣板,並不真實,也見不到流血疼痛等殘酷場景。可以說上戰場這件事是被電影輕描淡寫化了的,因為如果要忠實呈現戰爭,那麼就會帶有反戰意味,與這部片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而同時片中出現的女兵角色所扮演的正面形象,更是顯示了俄共鼓勵不分男女都投身從戎的價值觀。

結局夏伯陽戰死,並不被描寫為紅軍的失敗,因為在夏伯陽死亡的下一刻,援軍就趕到並殲滅白軍。這樣的手法,更是將戰場上的死亡描寫得不足畏懼,因為即使個人死亡,依然有他的弟兄接手使命,重點在於紅軍的勝利,而非個人的存活。因此以軍教片的目的來說,這部片是相當成功的。

現代的電影重娛樂或藝術性質,並且在倡導出版自由的氣氛下,比較不會看到這種懷有政治目的的片(還是有,只是會隱晦、內化許多)。不過在蘇聯時代,電影作為宣傳教化的工具並非稀奇事,甚至一直是黨的利器,因為文字會有文盲限制,但是影片卻不會有這個問題,即便是不識大字的農奴都能理解。而夏伯陽一片便帶著非常明顯的政治教化目的,但卻又能以不得不佩服的方式達成此目的,這就是其成就經典之處。或許有那麼一點點像高爾基前期的作品吧,即使知道其意識形態,卻還是會受到感染,正是其高明之處。


繼續閱讀

2011-08-28

春風沈醉的夜晚



算是錯過上映沒看的片子,今天依然感謝MOD,下雨天在家看電影真好XD


當時有在電影版瞄了一些評價,許多人都以「無奈」來形容這部電影。而這部電影也是我喜歡看的那種,很有生活感的電影,它的確是一個故事,但是是在連續不斷的人生中眾多故事的一個,而不是「結局之後一切皆無(不重要)」的那種架構。劇中呈現的,只是主角人生的一部分、世界的一部分。

以劇情而言,這部電影述說男同志江城與王平、羅海濤兩個男人之間的關係,以及與他們妻子、女朋友等人交織出的故事。其實這部片裡有很激烈的感情衝撞,但是卻刻意用冷靜的方法去處理,爭吵、自殺等等在片中都出現了,情感的流洩卻是那樣緩慢、深沈。而江誠也一直冷眼看著失去和衝突,他的怒氣、悲傷都沒有被誇張地表現,慢慢醞釀直至爆發。

電影從頭到尾都蒙上灰色調,低彩度的畫面很塵世,也很冷酷。某些鏡頭的運用也使人感到無情,當王平發現妻子林雪找人跟拍他、兩人起衝突後林雪哭泣時,我覺得自己殘酷地站在林雪旁冷冷看她崩潰、看她難過,畫面中沒有一絲絲的溫度。而那樣的情況,你又想同情林雪,又想同情王平,但又覺得這是無可奈何。

有句台詞我印象深刻,當羅海濤問江誠,能不能讓他的女友李靜也參加他們兩人的旅行,「有問題嗎?」他說,而江誠回答:「我從來就沒有問題。」然後驅車前往李靜等待的地點。那樣淡淡卻絕斷的一句,包含了江誠多少的不滿和無奈,彷彿就算他有問題,那又能怎樣。他與海濤之間有個李靜,就像先前他與王平之間有林雪一樣。他和海濤,在這個方面就像重蹈了他與王平的遭遇,也同樣導向分手的結局。甚至海濤也許還不及王平愛他,海濤給江誠和李靜的都只有一半,因此兩人都無法滿足於這殘缺的擁有。

在三位男性角色之外,李靜實在也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角色,尤其她幫助工廠老闆的那一段劇情。她幫助他是出於感謝?是因為他那樣對她好並愛她,可是在那之後她又如此厭膩,厭膩自己所使用的手段讓自己惹上不想交往的男人。於是她逃回海濤那,這段旅行對李靜和江誠而言都是為了暫拋開一切不如意,但是這樣的三人組合,卻使得旅程也蒙上陰影。

江誠在與海濤分手後,意外遭林雪刺傷,倒在路邊幾乎死去。養好傷勢後他開始新的生活、新的工作,鎖骨上所刺的花有什麼意涵在,我不太清楚,或許只是個改變吧。而擁著新的情人,他卻又想起王平為他朗讀過的文章,那樣黑暗中低低的聲音,讀著一個孤獨無奈的故事:「今天那無軌電車的機器手罵我什麼來著?『黃狗!』黃狗這詞,倒挺適合我。」從鬼門關走回來的江誠,在街上看到的像前幾日他那樣橫躺街頭,讓行人來往投以冷漠眼光的,不也是一隻黃狗麼?和他一樣,曝曬在路上,流著血死去。結果人生也不過就是這樣,和狗的分別不大。

這部電影是緩緩深沈的,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慢慢去咀嚼人物的所作所為,是有多麼貼近真實的人生。

繼續閱讀

2011-08-27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連這部都拿出來寫可見我快沒梗了XDDDDDDDDDD


會去看這部其實也就是因為奧斯卡獎,跟黑天鵝一樣。總體來說是部樸實感人的電影,以勵志片來說,我覺得拍得相當好,適當地表達出了國王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壓力,因此在他最後克服口吃,發表演說時,真的讓人非常感動及振奮。

正因為主角是個王子,他在面臨口吃這個問題時,似乎又比一般人來得更孤單,因為他不能輕易讓別人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所以一開始他在接受治療時,很快地就憤而離去,因為承認自己的口吃、無法做到治療師的要求對他來說是如此不堪。

可是他又不能不去解決自己口吃的毛病,不只是在他身為王子的時候,成為了國王,他更必須發表演說。因此他還是放下了身段,配合治療師萊諾做各種的練習。相較於他的哥哥,他更清楚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並付出努力,在看電影時,是會對這樣的國王肅然起敬的。而萊諾和一般治療師不同之處,正在於他也由心理層面著手,試著去了解國王自小背負的壓力,與他口吃的關聯。也因此萊諾成為了國王的摯友,他是如此鼓勵國王的:「就當做是在對朋友說話」,試著讓他放輕鬆。而國王在萊諾之前,是否有過能輕鬆談話的朋友呢?從電影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哥哥或是父親,都給予他極大的壓力,尤其他在哥哥面前,窘迫得一個字也吐不出來。直到有了萊諾,作為願意傾聽的摯友,他才能說出心裡的話,進而在萊諾的幫助下,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演說,帶領他的子民面對戰爭到來的時刻。

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而除了得獎的男主角,我覺得其他角色的演出也十分自然,尤其王妃更是討人喜歡的角色,值得一看。

繼續閱讀

2011-08-26

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



今天還是不想看《最後的美麗》,我的天啊(つд⊂)

這部片在圖書館看的,本來看到DVD盒子上的介紹覺得故事太有趣了,於是就借來看,可是這其實是很沉重的片子,看完以後會對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滿。

這部片相當短,只有不到100分鐘,場景也很固定,可是其中濃縮了非常強的戲劇張力。我覺得在這樣的片長和地點可以觸到這麼多問題的面向、並極盡諷刺是非常厲害的。

電影的故事背景在南斯拉夫內戰,場景則是波士尼亞與賽爾維亞交戰的壕溝。三不管地帶便是指這個位於兩軍之間的壕溝,主角兩人分屬波士尼亞與賽爾維亞軍隊,在壕溝裡他們互不信任,隨時都在提防對方殺掉自己,而他們揮舞白色衣物尋求己方救援時,卻又沒人能夠認出他們。因此他們完全被困在這個地方,兩人都想著要搶到唯一的一把槍,用以自衛。

然而壕溝裡並不只有他們兩個,還有一個被誤認為屍體,因而被用來佈置彈跳彈的士兵。所謂彈跳彈,就是在拉開保險後以重物壓住,當重物被移開時便會彈起並且爆炸,通常會用屍體壓住,如此一來當敵軍來收拾屍體時,便會誤觸。記得在《神槍少女》也看過這樣的裝置,而喬瑟說那是「利用屍體的卑鄙陷阱」,一點不錯,然而非常諷刺的是,這枚彈跳彈是歐盟製,並且出品精良,無法拆除。

在這部片裡呈現了戰爭的荒謬可笑,兩名主角根本不知自己為何而戰,而軍官遇到事情便以官僚作風推託,聯合國維安部隊更是毫無作為,而片中的戰地記者,比起正義更想要聳動的頭條。因此壕溝中三位士兵的命,就這樣被置於不重要的地位了。最後的結局更是令人噁心,兩名士兵相殺而死,彈跳彈被謊稱已拆除,而所有的人都離開了壕溝,只剩下躺在彈跳彈上的士兵,望著天空,眼前只剩下自我了斷的一條路,然而偏偏他一點也不想死。當記者離開時,真的忍不住有種氣憤的感覺,不只是氣人命如此賤價,而更是氣這一切都遭到掩蓋。

這部片所有的「笑點」都是既悲哀又無奈,充滿諷刺的,事實上沉重得我在看片時完全笑不出來。但實在是很出色的片,用緊湊且濃縮的節奏呈現出非常強的張力與後勁,值得一看的好片。

繼續閱讀

R9 Cafe



今天和好久不見(其實CWT才碰到XD)的Ruby去吃了這家!

官網:http://www.r9cafe.com.tw/


先來說一下跟Ruby重逢(?)的經過,實在是太好笑了XDD 總之就是我們在CWT會場相遇,我心想這人真是長得太像王Ruby了!而且Ruby會出現在這裡也是很合邏輯的,可是我又不敢隨便認,就一直看人家XDD 她離開後我還跟仰觀說「旁邊那個長得好像我高中同學!」,結果過幾分鐘,她就折回來問我是不是xx了XDDDDDDDDDDDDDDD

總之這間是她提議要吃的,我當天才在查是什麼樣的店,發現有蜜糖吐司就整個充滿了鬥志XDDDDD

照片只拍了一點點,大家加減看。這間店在中山站R9出口,一出來就能看到囉!店裡的裝潢挺明亮的,我滿喜歡,不過人很多!上二樓整個人聲鼎沸,不過坐下來聊天後我們就也加入了喧鬧之中XDDD

這間也有義大利麵、鬆餅等簡餐類。不過我們今天吃被告知現在沒有商業午餐的優惠,都是單點。並且這間店要收10%服務費,而且有限制用餐時間,我們今天是一個半小時,但是應該有稍微超過,服務生並沒有來催我們。

因為我們兩個的目標都是蜜糖吐司,就沒有考慮其他餐點了。蜜糖吐司份量不小,於是我們兩個合點一個「經典蜜糖吐司」。



這就是它的樣子XDDD 上面是Oreo碎片冰淇淋,撒杏仁片、草莓、梅子。那些小紅莓超~級酸的,要配著冰淇淋吃。

冰淇淋的下面就是裹了一層糖烤的蜜糖土司!就是一個字甜啊!>u<

另外旁邊的牆壁我覺得很好吃,因為烤得脆脆的。

這樣一份是180元,是所有蜜糖土司裡最便宜的品項(因為是基本款吧XD)。其他口味一般在220左右,但也有高達400以上的馬卡龍蜜糖吐司,下次有機會來的話會想點點其他口味。看到別桌的香蕉巧克力看起來好好吃。

我和Ruby各別點了一杯飲料,單杯冷飲一般在130的價位,壺裝的是160,另外也有咖啡和可可的種類。



這是我點的伯爵冰奶茶,雖然很老梗但是夏天我常常想喝冰奶茶XDDDD

上面有一層奶霜,喝起來還不錯,不算太甜。



然後這是Ruby點的梅子蘋果荔枝冰茶之類的東西。據她說草莓很酸XDDDDDD

整體來說這間店我覺得還不錯,服務生加水加得很勤,態度也不錯。不過二樓因為擠滿了聚會,所以滿喧鬧的,如果也是來跟朋友聊天就很ok,是想來一個人消磨時間就不大適合了。不過不知道一樓有沒有比較安靜。另外雖然一直忙於聊天,但我還是注意到了這間店播放的音樂滿好聽的,是我喜歡的類型。

雖然我們很久沒見面了,但因為同是宅腐人士,話題整個就完全接得上XDDDDDDD 她說她去了公班同學會,但是戀愛什麼的話題她實在有點插不上,畢竟她人在加拿大,根本不知道誰誰誰的男朋友長什麼樣。

所以說!二次元無國界!像和她一起去CWT的學姐也是因為是同好所以才熟絡起來XDDDDD

今天的聚會很開心,充滿了冷配對的討論(艸)相隔這麼遠還有機會見面真是太好了。

繼續閱讀

2011-08-25

翻滾吧!阿信



今天和小維去看了這片,雖然沒有到很驚艷,但我覺得是不錯的片!

這是《翻滾吧!男孩》導演哥哥的故事,用「體操版的三井壽」來比喻實在是挺貼切的。雖然彭于晏台語說得不好,在戲中看到他在別人都使用台語時用國語回答,感覺還挺突兀的XDDD 不過他的表現也還不錯,運動員的專注神情、為了不流淚而倒立時的表情,都感動了我。

其實在看這部片時,最讓我感動的是,阿信跑路時他媽媽那樣又急又慌地塞錢給他,並說「沒錢你怎麼跑路」,最後連戴著的玉鐲都拔了下來給他。即使自從阿信離開體操隊、遊蕩街頭以來,他和媽媽的關係就惡劣得連說話都要弟弟傳達,但在這種時候媽媽還是二話不說地給予了協助,並要他快跑、跑遠一點。

而阿信的朋友菜脯,無疑是電影中的一個亮點。他就是那樣一個小痞子,總是虛張聲勢,甚至有點軟弱,還背叛過阿信,但是這樣的角色是很有人性的。尤其最後他所留下的信,展現出他對阿信還有家人的歉疚,我很喜歡那句「告訴我老爸,他有過一個老婆,跟一個兒子」,雖然是這樣的兒子。我想他心裡覺得阿信應該選擇混街頭以外的路,因為阿信有才能,也肯努力,和他不同,而他也看出,阿信畢竟還是想著體操,想著那個被迫停下的夢。

然後我很喜歡接線生這邊的劇情,對我來說這樣的緣份實在太有趣了,想都想不到。其實我看到一半有猜到那個女孩或許坐著輪椅,這時就讓我想起《REAL》,事故會毀掉你的夢想,但也可能幫助你更看清你的夢想。在阿信反問她「那妳整天坐在這裡接電話,就很有意義嗎?」時,599或許燃起了一些不甘心吧,而知道阿信決定繼續追求夢想,也給了她勇氣,去追尋她自己的夢想了。

陳漢典這傢伙真是搶戲,雖然我覺得這個角色變得這麼甘草,讓人覺得有些脫離現實,不過聽說阿信本人的故事可是比電影更加離奇的,我就也不想亂說XDDDD 我還滿喜歡陳漢典的,在這部戲裡他非常可愛,跟他演的太子身份反差真是有趣。

如果要說演技,我覺得最好的還是飾演媽媽的潘麗麗,不過拿這位資深演員來比較實在是殘酷了些XDDD 單就片子本身,我覺得以勵志類型來說很ok的,給了我不少感動,以及追求夢想的力量。

繼續閱讀

2011-08-24

一切都鳥了(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



這部電影跟小說我都看過了,外加本部落格標題就是出自這部作品,就來寫一下吧!不過因為小說跟電影都看了一段時間,可能會有互相混淆的部份。

(其實是今天看完小圓太累了不想重看最後的美麗。)

電影其實改編了不少部份,但是單純以電影來看我也是挺喜歡的。劇情敘述一名英文破爛的烏克蘭年輕人亞歷山大,與他「自稱眼盲」的爺爺作為美國猶太人強納森的嚮導,帶著強納森尋找其祖父在二次大戰前居住的小村子「查欽布洛德」。強納森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曾在戰爭時期協助他爺爺的女性(或其家人),而線索只有一張泛黃的照片、琥珀首飾,與照片背後寫的村名。

由於亞歷山大的破英文,以及怪脾氣的爺爺,加上人生地不熟、什麼都不懂的強納森,整部片一開始都充滿了荒謬的笑點(這點看小說會更瘋狂,因為整本小說有一半篇幅是以亞歷山大的英文寫成)。因此這個奇怪的片名(小說則譯為《啥都瞭了》)就是出自於亞歷山大的彆腳英文。

電影的前半段就是一場帶著荒謬感的旅程,電影中的強納森熱衷於蒐集任何東西--無論是泥土還是小蟲,他都裝在塑膠袋中準備帶回去。然而這部片的核心則要到電影後半段才會顯現出來,他們總算打探到關於查欽布洛德的消息,知道這名字的是一個住在向日葵花田中央、屋外披滿白色被單的老婆婆,她對他們講述了查欽布洛德的故事,關於強納森的爺爺、關於戰爭,以及,關於亞歷山大的爺爺。事實上爺爺有著與戰爭相關的不堪回憶,並在戰後隱瞞了自己猶太人的身份至今。而在小說中,爺爺則是出賣了自己的朋友,才得以在納粹挨村搜索猶太人時得以存活。因此關於這個村子、關於戰爭、甚至是關於他自己,爺爺自此絕口不提。

這部片以清淡的口吻帶過了戰爭帶來的種種不堪,不過於悲情,但卻很能打動人心。尤其在帶著強納森等人探訪過查欽布洛德曾在之處、即將與他們道別時,老婆婆小心翼翼地開口詢問:「戰爭結束了嗎?」而爺爺回答:「結束了。」時,婆婆臉上的表情,令人心酸無比。

其實我個人不覺得這是一部特別出色的電影(小說我比較喜歡),但是我非常喜歡片中那個向日葵花田的景象,以及它在笑點中包夾惆悵的手法。

繼續閱讀

羊男的迷宮



發現我居然沒寫過這片,就補一下好了。

這部片也是相當有名,印象中拿到奧斯卡的美術獎。整部片就是一個絢爛華麗,但也殘酷異常的成人童話。

故事敘述小女孩奧菲莉亞隨著母親投靠繼父,維達上校,背景設在1944年的西班牙內戰,而歐菲莉亞的繼父便是負責替法西斯政權剷除游擊隊勢力。懷孕的母親完全無力給奧菲莉亞任何保護,想念死去父親又受到冷落的奧菲莉亞遇見了羊男,羊男告訴奧菲莉亞她其實是地底國的公主,但是要回到她的王國,就得完成三項任務。

整部片就在現實與奇幻中穿梭,奧菲莉亞獨自一人秘密地執行那些任務,但同時現實的殘酷也從來沒有離她而去。奧菲莉亞的繼父嗜血殘酷,完全不在意這個與他無血緣關係的小女孩,而母親根本不可能違逆繼父,並且因懷孕不適而無法關注女兒。給予奧菲莉亞最多關心的,可能是他們家中的管家。

其實看到結局,我默默地覺得一切關羊男的魔幻情節都是奧菲莉亞的想像,她並不是什麼地底國公主,最後也是死於繼父之手。地底國公主這個幻想其實投射了奧菲莉亞的渴望:她想要受重視、握有力量(權力)、而父親與母親都健康且快樂地圍繞在她身邊。甚至就連三個任務,也是呈現她想要有所表現、有所成就的渴望。因為現實中,奧菲莉亞又軟弱又無助,所以她只能藉由幻想來逃離現實,甚至為自己編造出一個Happy Ending。而最後的幻想,也建立在「無辜善良者應該得救」之上,奧菲莉亞很善良,因此該受到獎賞,但是在這殘酷的戰爭中,無辜者是被犧牲的。

有人認為劇中的角色都暗喻了內戰時期的各種勢力分配,而這部片就是用了血腥的方式在呈現法西斯的殘暴。但是撇開這些,就算當成奇幻片看也是很棒,尤其這部片的美術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從羊男的造型到大家都記得的那個瞳魔,都是如此讓人驚艷。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片,無論視覺或劇情上都很享受。


繼續閱讀

2011-08-22

赤子本色(The Basketball Diaries)



剛回到宿舍,寫部普普通通的電影好了。


會看這部電影的原因超簡單的……李奧納多主演,當時在網拍上買Total Eclipse就順便買了這張VCD。有點久的片子了,1995還96年出品的,當年Leo還是個奶油少年郎。

其實這部片要給分我應該只給兩顆星吧,就非常普通的片子。由真人故事改編,敘述主角由高中明星籃球員變成毒蟲,然後終於脫離毒品的故事。題材本身不算新穎,電影的敘事方式也不怎麼令人印象深刻。吸毒者的電影有很多都會描寫吸毒後的幻覺,但是以這部片而言,我覺得《猜火車》的幻覺表現法都比它好太多了。

真誠地說,這部電影給我一種重點不知在哪的感覺。尤其主角Jim終於戒掉毒品的部份,以觀眾角度而言被那樣突然帶過實在覺得很無趣--明明之前那樣用強力手段監禁、捆綁,都沒辦法根絕的癮頭,居然就突然被告知戒掉了。甚至戒毒後Jim那段戲,他到底在幹嘛,在什麼場合說出這些話,也實在是不明所以,尤其是那部份怎麼看都不太像Jim所宣告的,他要演出一段舞台劇。

這部片對李奧納多沒興趣真的就不用看了,基本上我覺得在這部片他演得有些太用力,加上編劇太無趣了,甚至沒辦法像Total Eclipse那樣用演員撐起來。

繼續閱讀

2011-08-21

自由大道



從這部電影我才開始注意到西恩潘這位演員,他的表現相當好!

我很喜歡這部片,它是美國第一位出櫃同志議員Harvey Milk的傳記電影。雖然電影沒有特別著墨,但以同志身份參與政治在當時顯然是大膽之舉,片中呈現的議題辯論是如此赤裸裸,而Milk面對各種尖銳又充滿歧視的質問,又是那樣有力地回擊。他那樣地坦然,對自己的同志身份完全地接受,事實上他想要參政就是出於希望同志族群能擁有政治影響力的想法。而他的確也為同志運動立下了里程碑。

而電影同時也呈現了Milk的感情生活。有時最深愛的兩人並不能長相廝守,而能伴在身邊的卻又意外失去。片中呈現Milk的兩個情人,其實真的都很耐人尋味的。第一位男友與他是如此契合,但是Milk卻無法兼顧政治生涯與他,因此對方選擇離開,即使兩人都深愛著對方。而第二任男友在理性上怎麼看都不是合適的對象,Milk的朋友也都不看好他們,但是Milk就是無法放下他不管--出於對方對自己的需求,也出於自己的不願寂寞。只是繁忙的政治活動又再一次奪走了這段情感,以更殘酷的方式。

我最喜歡這部片的地方,還是在於西恩潘的演技。他演得如此自然,甚至有朋友觀影之後詢問我演員本身是否就是同志。導演用內斂的方式處理片中的感情,而西恩潘就是做到了在內斂的同時將情感傳達給觀眾,因此我看電影時是激動的,看完時也是澎拜的。之後去看了西恩潘演的其他電影,更是驚覺他的演技純熟,完全不同的角色卻都表現得鮮明自然,完全就是演員該有的樣子。


繼續閱讀

2011-08-20

再見列寧



這部片其實已經有名到不需要我多加介紹,並且有非常多人都分析過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政治、社會甚至意識形態面,所以我只想寫一些小小片面的感想。

故事講述一個住在東德的家庭,母親為國家全心全意投入,社會主義是她唯一的信仰。然而在目睹兒子參加反對柏林圍牆的示威遊行時遭到逮捕,她大受打擊,心臟病發昏迷過去。當母親再次醒來時,柏林圍牆已被拆除,她深愛的祖國已然不存在,資本主義大舉進攻,兒子為了母親,決定隱瞞東西德合併的事實。

這部片我看得非常非常感動,因為兒子為了母親,不惜假造一整個國家。會為愛做出這種瘋狂的舉動,正是人類可愛之處。而我一直很喜歡這種由小人物著眼歷史事件的手法,用最有血有肉的人,呈現出歷史如何影響他們的人生。

這部電影光是最初的劇情就引人入勝,用一種帶有荒謬感卻又無比真實的方式切入,因為世界有時就是如此荒謬。兒子用謊言守護母親,到了電影的最後,會發現其實母親也是以謊言守護著整個家。在面對無情的大環境,人總是會不惜一切來保護自己珍惜的事物,而那就是悲傷和美同時誕生的時刻。

我非常喜歡母親獨自一人踏上已然陌生的街道,看著被吊走的列寧銅像時那迷惘的表情。母親站在街上看起來是那麼地渺小、脆弱、無助。她一個人無力對抗改變的世界、她的兒子也是,他們都只能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盡力不讓那些改變傷害家人。

繼續閱讀

父子迷情(Отец и сын )



導演:蘇古諾夫(Alexander Sokurov)

這部片我看了兩次,第一次是自己看,第二次則是在課堂上看的。必須說因為有了老師的講解,我對這部片的解讀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彎。

這部電影從片商的包裝到字幕翻譯,甚至各界影評,都偏向將其解釋為一部同志片,並且是帶有亂倫元素的同志片。但是導演本人並沒有這個意思,他拍攝這部片的主題是父愛,以及父子間的關係。在這之前要提到,蘇古諾夫在此片之前有一部名為「母子深情」(直譯片名則為「母與子」)的電影,他本人的計畫是拍攝親情三部曲,第三部則是以兄弟姊妹為題材。

而就我自己看來,這部片會被許多人以同志解釋之的原因很簡單,片中的父子關係太過神話,和大多數人的經驗無法銜接。導演自己也說了,這是一則「愛與神話」。電影中的鏡頭,有些是事實上的,有些則是精神上的。比方說一開始的片段,應該絕少有父子會有如此親密的肢體接觸,但是導演想表達的就是一種「親密」,像「聖殤」的反面版本,是父親將兒子擁在懷中呵護。

有一個部份是我在經過老師詮釋後才注意到的,就是這部片的故事背景其實被刻意模糊。片中的城市其實是在兩個不同的城市拍攝而成,既有南方的豔陽,卻又會下雪。而時間也同樣被混淆:新式的軍服與舊式的婦女打扮交錯出現,整個城市和街道又呈現出一種古典美感。時間與空間在這部片都是不明的,因為導演想呈現出的父子,並不侷限在特定時空,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帶點形而上的意味。

也因此,這部片沒有明顯的劇情,不具備開始與結尾,就像從一個延續的生活中抽取一個片段。但是這個片段並不是隨意抽取的。片中的兒子首先經歷了失戀,最後則是面臨與父親的別離。這些經歷隱含的就是成長,當父親看到兒子時想起自己的年輕時光,兒子看到父親時則會猜測這是否就是自己未來的模樣。他們年齡相差不大,有時像朋友,但有時就如典型的父子那樣。他們一起踢球,但是電影中也呈現了父親教訓兒子的喬段。

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兒子撫摸父親的臉,再撫摸自己的臉,喃喃說道自己和父親真是不像,而父親的回答則是:「你會喜歡的。」因為即使他們是父子,兒子依然會有自己的人生,兒子應該要對自己的獨特幸而高興,但是兒子其實表現了對獨立和改變的焦慮:他曾試著問父親是否能夠不離開。而兒子也曾對父親談論自己的過往大發脾氣,因為那是沒有他參與的歷史,那時的父親就是他自己,而不是他的父親,是他所陌生的人。兒子和父親的互相依賴,在這部片中用很內斂但也很濃厚的方式表現了出來,而在最後他們卻要面臨分離與獨立,原本的世界面臨破裂,而他們倆個都必須在分離之後,試著再次找到彼此。

片中一個有意思的安排,是父親死去同袍的兒子,前來探問和其父親相關的事情。這個男孩強硬地告訴兒子,他一點也不羨慕有父親的人。然而「父親」正是不存在也能發揮影響力的東西,父親的「缺席」,正是他在兒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實上沒有人是沒有父親的,無論那個父親在或不在。

即使是第一次看完電影時,我也很喜歡這部片的色調和緩慢節奏。就像一幅會流動的畫,這部電影的鏡頭是那樣獨特而充滿美感,看完電影後也許無法清楚說出前後劇情,但是許多的片段卻會不斷浮現。


繼續閱讀

2011-08-19

香草之家



當初上映就有點想去看的電影,不過今天點來看後,發覺跟想像中的不太一樣。

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女主角達莉亞帶著兩歲的兒子回到家鄉,在另類電台工作的同時也追求新的戀情。她的母親是一位藥草學家,有著種滿植物的園子以及各種香草知識。然而不久後,母親被診斷出患有阿茲海默症,病情惡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一直到母親開始記不得任何事,達莉亞才發現自己有多麼想了解母親。

這部電影的步調非常紓緩,加上我今天有些疲累,聽著它有著蟲鳴鳥叫和清脆風鈴聲的配樂,幾乎以為正在享受一場芳療、或是在咖啡廳度過閑適的下午。並且整部片的色調之溫和,像舊照片一樣,帶著泛黃感,劇情裡的悲傷成分,都在這樣的氣氛下顯得低調且不銳利。

也因為這樣緩和的氣氛,整部片都很有生活感,自然得就像發生在你我身邊之事。它用很細膩的方式呈現感情以及人際關係,尤其母女間的感情,以及人們怎麼處理疾病、死亡這樣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達莉亞的眼淚不是在被告知媽媽患病時流下,而是在發現媽媽真的已經開始弄不清楚最簡單的日常瑣事時忍不住哭泣。媽媽在知道自己患了阿茲海默症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女兒讓自己活得有尊嚴、不要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廢物。而隔壁的老婆婆,心愛的外孫女遭到謀殺,雖然她無時無刻都看見孫女的身影,但在提起時卻是那麼輕描淡寫、那麼坦然,即使她一直牽掛著她。

這部片充滿了香草,穿插著各種植物的效用,例如安神、排除恐懼。藥草是否真的對心靈有療效?但是這部片裡卻沒有真正看到使用香草治療的場景,只有母親在慌亂時要求女兒查出能排除恐懼的藥草、而隔壁婆婆在緊張時想要會讓人發笑的菸草。後者仔細推敲,其實指的就是大麻了吧。但真正治好傷心的,應該還是時間與愛。這部片用暖暖的筆觸寫了一段生活,包藏著無奈與悲傷,但卻暖得讓人幾乎能坦然面對其中所有的不如意,為劇中人物難過,但不心碎,像是這樣的感覺。


繼續閱讀

2011-08-17

流浪者之歌(Dom za vesanje)



導演:杜斯庫力卡(Emir Kusturica)

這部片有很多個譯名,英文譯作Time of the Gypsies,而我寫在標題之後的則是其原名,意為「上吊的房子」,而其歌劇專輯的封面,也是採用這個意義下去設計:



印象中有一張電影海報也是上吊的房子,但是我怎麼都找不到,因此採用了最常見的這張海報。

這部片是杜斯庫力卡相當有代表性的作品,並有拍攝連續劇版本,電影版的片長也相當長。內容講述一名吉普賽男孩,因為一些原因離開居住的村落前往義大利,卻也漸漸成為一般人對吉普賽人印象中的騙子、流氓和犯罪者。

故事一開始,可以看到主角皮漢與祖母、妹妹以及一個不成材的叔叔居住在村子裡。叔叔整天游手好閒,偶爾要求皮漢與他聯手削削外地人。這是一個窮困的村子,大家的生活都不寬裕,但是皮漢過得快樂自在。皮漢的祖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並且樂天知命,能夠使用神秘的巫術替人治病,但從不以此向他人收取金錢。皮漢父母早逝,心愛的妹妹雙腳則有殘疾,無法正常地走路,因此皮漢幾乎將保護妹妹視為最重要的事。

村內最有錢的一名人物,大家都不真的清楚他究竟如何致富,但是每次回來都是西裝革履、開著汽車。他對皮漢的祖母尊敬有加,而在皮漢祖母救了他兒子的命之後,主動要求要給予回報。祖母違反了她不收取報酬的原則,要求對方將孫女帶到大城市醫好她的腳,而皮漢為了保護妹妹則堅持要一同前往,於是他們跳上廂型車,往義大利出發。

很快地皮漢發現他們是和一幫不良集團同行,他們到處收購小孩以及女人,以在大城市行乞及賣淫。皮漢的妹妹被迫獨自一人留在醫院,皮漢自己則不得不參與集團的行動。

在一次警察的圍捕後,皮漢逃著回了村子,路經妹妹開刀的醫院,但當然妹妹早已不在那兒、甚至也沒有動手術,回到村子後更發現當初對方答應要為祖母建造的新房子也是謊言。皮漢找上對方理論,而後又開始參與犯罪集團的活動,甚至到最後儼然也成了集團的頭頭,威風八面地搭著車巡視他的「手下」們,和一開始那個戴著破一邊的眼鏡、老是抱著寵物火雞的害羞大男孩完全判若兩人。

一直到他「衣錦榮歸」,卻被祖母拒絕接受他的錢,看著祖母痛心的樣子,他才發覺自己走上的是一條錯誤的路。皮漢決心洗手,但首先是要找到妹妹,經過漫無目的的找尋,他總算在街頭看到了跛著腳的妹妹--就和他以前手下那些孩子一樣,被迫以自身的缺陷行乞。妹妹看到皮漢,依然欣喜若狂地擁抱他,完全還是當初村子裡那個純真可愛、喜歡哥哥的小女孩。

最後的結局我有些模糊,但是並不是一個讓人開心的結局,似乎是皮漢忍不住找了當初賣掉妹妹的人報仇,而自己也死於槍口的悲傷結局。

這部片的成功之處,從題材的挑選就相當新穎。數百年來,吉普賽人一直在社會的最下層,飽受歧視與污名,然而杜斯庫力卡卻用最貼近他們的觀點,呈現出世人所不知道的吉普賽生活。並且他也用了流暢的敘事方式,不煽情也不批判地顯現出一個原本生活單純的吉普賽青年,怎麼成為符合刻板印象的吉普賽騙子。

然後不得不說的是,這部片有非常強烈的魔幻寫實風格,因為吉普賽人是靠著夢活下去的。比方說皮漢能靠念力移動金屬製品、他與妹妹在乘車時看見死去的媽媽飄在空中、皮漢心愛的女孩死於難產時也從河岸浮升起來……尤其皮漢與妹妹看見媽媽那一個鏡頭,就像是他們能夠看到同一個夢境似的。原片名「上吊的房子」,就是取其叔叔要錢不成,竟開來吊車將整棟房子連天花板帶外牆吊起的荒謬鏡頭。

我個人很喜歡這部片,裡面有很多輕鬆有趣,但有時也很可悲的情節,同時畫面顏色非常濃烈,又黃又紅,並往往擠滿了人。這部片其實講的是一個幻滅的旅程,就和皮漢一樣,接觸了外面的世界後發現如此醜惡,而為了存活,又漸漸變得和其他人一樣醜惡,試著向這些不公平反抗,最後卻捨掉了性命。


繼續閱讀

八美圖



這個劇照真是漂亮,所以忍不住用了XD


這部電影是仰觀借我的,她說這是一部具有女性主義味道的電影,的確如此!這部片的主要角色全是女人,唯一的男性角色--男主人,從頭到尾連臉都沒有出現。不只如此,這部片的觀點很女性,每個角色都有其不滿之處,女性獨有的不滿,而這八個女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彼此憎恨又彼此依靠,我很欣賞這部電影在短短的劇情內就呈現出這麼多東西。

故事起於一樁謀殺,男主人死在臥室內,背上插著一把刀。屋內的八個女人發現自己被斷絕了電話、下著大雪、車子故障、大門深鎖。種種跡象顯示兇手是在場的某個人,這樣經典的推理案場景,重點卻不見得是誰殺了男主人,而是她們在彼此猜疑之下,揭露出的一個又一個秘密。

我覺得光是這部片穿插著歌舞,就是相當有諷刺意味的一件事--想想看,她們在死了男屋主的屋內又唱又跳。而對於男主人的死,她們傷心嗎?或許彼此攻訐的時間還更多。她們的確都在某些程度上依附著男主人,但是也幾乎都有殺死男主人的理由,尤其是他的妻子。小女兒指控其他人輪番折磨著父親,沒有人真正愛他,事實如此,男人以為他是一家之主,所有人都「需要」他,但女人們自成王國,有她們自己的愛恨情仇,而不是以他為中心打轉。她們對男主人各有所求,但卻遠非男主人能掌控之物。

這部片裡也有著女性間情慾的部份。這個領域太細微,我很難說得明白。裡面自承女同志的只有一人,而其他人則是一種很微妙的、在異性戀本質下受同性吸引的感覺。而其中小女兒詢問姊姊,和男人做愛是否快樂,姊姊回答:「看狀況」,這其實也是在男性觀點下沒有的想像,而隨即妹妹又以「冷感」譏笑姊姊,這時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段落。就如同小女兒嘲弄阿姨還是處女一樣,社會要求女性貞潔(從姊姊懷孕被發現後,家人的反應可見一斑),但老處女是可恥的、性冷感是可笑的……這部電影細細去看實在有很多可說的,而裡面的幾位演員,實在是太棒了,我一直很喜歡法國電影裡呈現的女人。

最後,我實在太喜歡電影裡出現的粉紅色左輪手槍了,這是個太棒的點子,應該要鑲以詩華洛粉水晶。

繼續閱讀

2011-08-15

海灘(The Beach)



看這部片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李奧納多,二是其原著的反烏托邦題材我很有興趣,於是在學校圖書館看了這部。


不過我沒有特別喜歡這部片,有些地方太粗糙了。即使沒看過原作,我也覺得這部電影有些力量不足,可以說得更多更好。

這部電影講述李奧納多所飾演的美國男孩理查,在泰國旅遊投宿於三流旅館時,意外得到前往傳說中樂園「海灘」所在小島的地圖。於是他偕同隔壁房的法國情侶一同前去尋找這個仙境。

他們依照地圖所標示,果然找到了小島,在穿過有武裝農夫看守的大麻田後,成功找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海灘。這裡聚集了一群從各個國家前來的人,他們與世無爭,由一位女性作為領導者,只偶爾到有城市的大島補充日常用品。「海灘」的唯一規則是守口如瓶,不能洩漏這個天堂存在的事實。

一開始他們的確過得極其快樂,每天都像在熱帶島國海灘渡假,甚至理查還擄獲了一直懷有好感的法國女孩芳心。然而事情在理查到達「海灘」前拷貝地圖給予的人們也找到了這個島時產生改變:大麻田的農夫已和他們有過協議,不希望住在「海灘」的人再增加。因此領導人要求理查在他們被農夫發現前解決這個麻煩,然而這群外來者依然被武裝農夫發現射殺,他們憤怒地前來質問住在「海灘」的人們為何破壞約定……

這的確是一部反烏托邦的電影,烏托邦如果存在,必定犧牲了某些人才以達成。從幾個方面能夠看出,例如領導人要求理查不惜殺人也必須阻止新的外來者、以及村內有人遭到鯊魚攻擊、奄奄一息時卻遭到棄置,理由是他們無法冒險請醫生到「海灘」來治療。而緊密封閉的村落,更是使得人際關係緊張稠密。

這部電影--或者應該說是小說--在很多地方都安排了有意思的隱喻,例如這個樂園的入口卻要經過大麻田、「海灘」旁美麗的海水內卻暗藏可怕的鯊魚。同時住在「海灘」的人們幾乎都來自西方國家,更是顯示了那種在遙遠之地(東方)尋找與世隔絕桃花源的想像。甚至他們即使孤立在「海灘」內,卻依然需要文明世界的物資。

這個烏托邦最後是潰散的,當武裝農夫帶著武器前來興師問罪時,他們要求領導人以裝了一發子彈的左輪手槍朝惹出麻煩的理查射擊,以證明其誠意。理查在被手槍指著腦袋時喊著:「開槍啊,讓大家看看這個天堂要付出的是什麼代價。」而領導人最終為了自己一心維護的「海灘」在所有人面前扣下扳機,雖然理查逃過一死,但所有人在那瞬間都明白了這個天堂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前提下、他們的領導人又是如何為了「海灘」不惜一切,美麗的幻想就此打碎,所有人紛紛離開「海灘」,回到他們該去的地方。

這群住在「海灘」的人,包括理查,自終至尾都像一群被寵壞的年輕人,為著享樂而來到「海灘」,可是沒有利益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有些人死亡,而其他回家的人則像做了一場好壞參半的夢,終究得回歸現實,繼續在這個被逼著要負起很多責任的社會活下去。

結論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好的部份其實在於劇本安排不錯,可是在很多表現方式上感覺都不夠高明、不夠纖細,如果不是一開始就知道其為一反烏托邦題材,可能不容易被感動。李奧納多演的是一個很蠢的年輕人,代表了部份現代人那不切實際又缺乏責任心的形象,這點在看片時也有點令人煩躁,不過應該無法將其視為缺點就是了。

繼續閱讀

2011-08-14

9:末世決戰



寫挑戰寫到現在好像還沒有反推過的電影,今天就來一部吧!基本上我會挑喜歡的類型去看,所以很少看到非常不喜歡的片,不過這片又是被提姆波頓四個字騙了,我相當相當不推這部電影。

一開始雖然就覺得人類文明毀滅、幾隻娃娃要拯救世界的故事滿老梗,可是看在布娃娃造型挺另類,走一種不太討喜的路線,所以還是抱有期待。沒想到不但背景設定老梗,從角色性格到劇情走向更是全部套公式,主角更是無甚能力只有善良與愚蠢,卻開展威能拯救世界。

其中我最不喜歡的是木蘭這個角色的設計,一開始是女中英雄,動作敏捷、打鬥非常厲害,但還是一樣看上那個不怎麼樣的主角。並且到後半一開始那種強悍的形象完全沒了,居然還是要靠主角來援救她。先不說人造布娃娃有性別這點我覺得很多餘,這種完全公式且女性終歸需要男性的劇情我更是毫不欣賞。龐德女郎至少還有一點美豔和高傲,但是這個角色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稱讚她。

整部電影幾乎沒有一點驚奇感,劇情接下來會怎麼走完全可以預測,公式到像是劇情根本不重要,製作團隊只是要練習作動畫而已。雖然畫面灰暗的配色我還滿喜歡,可是光只有這樣根本不足以成為一部讓人看了開心的電影。而且電影完全沒有一個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只是一部不爽的爽片。

另外這部電影明明有九個角色,絕大多數卻只是來跑跑龍套,並不是我一開始所以為的,九個人各發揮其能力補足其他人的弱點以完成任務。就連很可愛的雙胞胎也只是出來翻個書而已,然後鬼隱。

再來就是結局實在太爛了,老實說看到前面幾隻娃娃的魂被機器吸走,我一直以為主角想要解開謎題,把他們的魂都救回來,結果居然是「超渡」他們,整個就覺得「靠!」結局他們都像受到救贖的怨靈,滿懷感激(?)地升天去了,我看到整個眼神死。總覺得我再也不要迷信提姆波頓這幾個字了,魔境夢遊就已經有受騙感覺,這是更是徹底失望。如果不是瘋狂理髮師這種,能讓畫面和美感凌駕劇情的手法(況且劇情也沒有不好!),只有美術實在是不足以讓我滿意。

繼續閱讀

2011-08-13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只好一直挖舊片寫(艸)。這是一部經典的蘇聯電影,個人認為很能表現蘇聯時代後期的價值觀,電影本身也很好看。

電影描述女主角與她兩位同為女工的好友,所經歷的人生旅程。女主角奮發向上由女工成為了廠長,並且渡過失戀、未婚生子等難關,獨立扶養女兒長大,並在最後獲得真愛。

聽起來很普通的劇情,但是電影看來毫不庸俗,因為女主角的堅毅勇敢實在讓人印象深刻,而其餘角色的塑造、以及他們的個性如何影響一生等等都安排得宜,並且不著痕跡地融入了蘇維埃社會所尊崇的「勞動」特質。女主角原本因朋友慫恿,試圖以取巧方式釣到金龜婿,卻落得謊言拆穿、未婚懷孕的困境。但是即使日子難過,卻還是必須要過下去,因此她雖然夜夜哭著入睡,卻還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得到了廠長的地位,有著寬裕的經濟能力扶養女兒長大。

然而這樣的社會地位卻也在她遇見想要相處一輩子的男人時造成阻礙,對方在發現她有著比自己高的收入時覺得自尊心受損。不過電影最終是以喜劇收場,女主角在歷經波折後總算找到圓滿人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三個主要的女性角色,各自尋找「幸福」這點。一人個性安分守己,於是也嫁給忠厚老實的男人,以家庭幸福為依歸,另一人較不切實際,夢想榮華富貴,在幻想破滅後選擇自立自強,而女主角也是以自身的堅毅耐勞,爭取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滿人生。

女主角的際遇其實表現出的就是強調自立自強、努力不懈這樣的蘇維埃價值觀。以現今眼光看蘇維埃片時,有時總免不了對其過度鮮明的意識形態感到刺眼,但是這部片卻很好地以不過於極端的方式呈現它的意識形態。片子也輕輕點出了一些如男女比率不均(因長期戰爭所致)、女性掌權而男性無法接受這樣的社會問題,但都是很輕描淡寫的,尤其對女主角未婚懷孕所可能遭逢的困難和歧視更是幾乎未著墨,基本上還是有些報喜不報憂,但是已經讓人感覺相當切乎實際,只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的確不可能大加描寫社會不堪的一面。

這部片描寫的就是生活、人生,有許多細節卻不瑣碎,並且處處都讓人覺得趣味盎然,並在看完後餘韻猶存,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會被視為經典。而「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也成為名句,囊括了莫斯科人的生活態度,痛苦時光流眼淚並沒有用,也不要期待他人來憐憫你,而是要靠自己繼續往前走。這樣堅強剛毅的性格,也是莫斯科人所讚揚的。


繼續閱讀

噪反城市


因為現在覺得很累,所以寫部輕鬆點的。有一陣子以前看的電影了,當初看預告片就覺得一定要去看,果然沒讓人失望。

這是一部音樂電影,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有趣」。劇情敘述一個出身音樂世家,但卻身為音癡因而痛恨音樂的警察,查緝以女主角為首的一群「音樂恐怖份子」,卻愛上對方的故事。

光是「音樂恐怖份子」這個設定就是出奇地有趣:他們認為這個城市充滿了糟糕的音樂,因此採用激烈手法要創造出好音樂。他們具有獨特美學地設計了四個樂章,分別在出人意料的地方進行演奏,並使用各種「樂器」,包括醫院器材、人體、銀行印章、碎紙機、挖土機、電鑽,最後則爬上高壓電纜,演奏音樂。單單看這些演奏場景,就是一種享受,而劇情本身也相當引人入勝並且奇幻。

其中最特別的部份莫過於被女主角演奏過的物品,包括人,男主角都無法聽見它們的聲音。因此他也藉由這點,終於找到最後一個樂章的演奏地點,但他非但沒有阻止他們演奏,反而要求女主角到城市的演奏廳演奏所有樂器,而其他的同伴則必須用電纜演奏整個城市。

這是因為他痛恨音樂,卻又往往不得不參加弟弟的演奏會,於是他想到,如果整個城市都被他們演奏過,他就能擺脫這些夢魘。以一部音樂電影而言,這實在是很有趣的發展。對男主角而言,唯有寂靜是最好的音樂,但他想獲得安靜,卻必須透過演奏。

這部電影非常流暢,同時有非常多有趣的細節,讓人從頭笑到尾。尤其我太喜歡警察在夜晚的街上取締街頭演奏者的場景,實在太令人發噱!這部電影的笑點包含一點點的嘲弄、更多的幽默,真的是一部創意十足、輕鬆有趣的電影。音樂本身也都非常好聽,讓人在觀賞過程相當享受的一部片。


繼續閱讀

2011-08-12

殘酷的羅曼史



我覺得我快沒電影寫了啊!大危機!所以接下來應該是俄文電影連發了XDDD


這部片其實也可以翻譯為《殘酷的情歌》,因романс更精準而言指的便是情歌。導演是極其受蘇聯人歡迎的梁贊諾夫,他其實是以喜劇片最廣為人知,總是很巧妙地符合政府審查卻又稍稍諷刺蘇聯社會,不過《殘酷的羅曼史》一反他以往的喜劇風格,不但以悲劇收場,同時更是一部古裝片。在蘇聯時期古裝片並不很受歡迎,因為政府喜歡的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風格,而作品背景搬到古代,在「寫實主義」這點上就引人疑問。(不過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跟寫實主義也相差甚遠就是了:p)或許梁贊諾夫多少也仗其名聲,想嘗試些不一樣的東西吧!

當時看這部片已經是學期尾聲了,看過一些著名蘇聯片才知道這部片的卡司如此華麗XDDD 挑大家最熟悉的男主角--Nikita Mikhalkov來介紹吧,他便是《十二怒漢:大審叛》的導演,在《12》及《烈日灼身》等片都自導自演,身兼優秀的演員和導演。他在此片中扮演的是一位公認美男子的商人,女主角深深傾心於他。


雖然留著品客大鬍子,不過看了電影就會了解其魅力所在。另外的卡司還有《辦公室戀情》、《命運的捉弄》這兩部梁贊諾夫最為人津津樂道電影中飾演男主角的演員、在《辦公室戀情》以及塔柯夫斯基巔峰之作《潛行者》中飾演女主角的演員,不過因未知道的人比較少就先略過吧!總之真的是很資深的硬底子演員,不過女主角則是初次登台,在這些老演員的夾殺之下就顯得比較不佳。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19世紀俄國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沒有嫁妝的女孩》,這位劇作家通常以窩瓦河岸的人物作為創作背景,而窩瓦河給人的印象就是充滿了以河運發達的富有商人,這部片裡出場的角色也不例外。女主角拉莉莎係一沒落貴族家庭的么女,為了經濟考量,母親是非常奮力地在「推銷」著自己的三位女兒,希望能為她們找到好的歸宿。原作之所以叫《沒有嫁妝的女孩》,便是強調其無金錢作為談婚姻的籌碼之處境。

在當時的社會,婚姻看重的是家世與嫁妝,而拉莉莎只有空虛的貴族頭銜與年輕貌美的外表能吸引人,因此她的母親是算盡一切要尋得金龜婿。電影一開始便看到拉莉莎的二姊出嫁,接下來母親便要開始為她鋪路;她們家不斷地舉辦宴會,而能跳能唱又會彈琴的拉莉莎便是吸引男人們造訪的表演物。

拉莉莎喜歡男主角帕拉托夫,而帕拉托夫也看似有意娶她,但卻突然賣掉輪船消失得無影無蹤。迫於無奈,拉莉莎嫁給了她所嫌棄的公務員卡朗狄薛夫。然而此時失蹤多年的帕拉托夫又再次出現,並對拉莉莎如往昔般溫柔。單純的拉莉莎受其誘惑,再次燃起與帕拉托夫雙宿雙飛的期望,可惜這是一首殘酷的情歌,必須由她的心灰意冷與死亡作結。

在這部電影中,除了涉世未深的拉莉莎以外,所有人都在算計。母親在算計、那些看上拉莉莎美貌的男人更是在算計。對他們而言,拉莉莎並非作妻子的最佳人選,因為她沒有錢,但倒是非常適合作為情婦。這點由帕拉托夫以及其他兩位總是在拉莉莎身邊打轉的男人可以看出,他們之中無人有心娶她,只想玩玩,甚至以丟錢幣來決定誰能擁有她。

而娶了拉莉莎的卡朗狄薛夫是否就是真心愛著她呢,也不盡然,雖然他的確表現出了對拉莉莎的疼愛及佔有慾,但拉莉莎的貴族身份同樣也是公務員出身的卡朗狄薛夫所貪求的,意欲就此躋身上流社會。拉莉莎嫌棄他的器量狹小且沒見過世面,在聚會中丟足了臉。她喜歡的是風度翩翩的帕拉托夫,但是對方正是看準了這一點來玩弄她。

在電影的尾聲,拉莉莎看清了帕拉托夫只將她視為玩物的事實,明白了在這些男人眼中她只不過是件物品。她心灰意冷,最後則被妒火攻心的卡朗狄薛夫執槍擊斃。然而對其他人而言,也不過就是失去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女子。到頭來拉莉莎的母親即便精明,卻也無法以貧乏的籌碼贏得賭局,失敗的不只有拉莉莎,她的二姊也同樣死於丈夫手下,顯現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人作為利益交換犧牲品的情形。

這部電影很好看,梁贊諾夫向來非常擅長將音樂、詩歌融入於電影,這部片也呈現出富有人家那寬裕、高雅的生活方式,可是每個人都戴著虛偽面具,女主角就像被虛假所包圍,看到後來很是讓人難受。看來梁贊諾夫不只是喜劇,悲劇也同樣處理得宜,而演員們的表現更是值得一看。


繼續閱讀

2011-08-10

莎岡:日安憂鬱


為了挑戰法文電影連發所以今天來寫這片,不過連發應該也就到此為止吧XD



莎岡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如果以女性作家而言,她目前為止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她的獨特魅力不只是藉由小說呈現,更展露在她個人身上,不如說,她的文字正是其性格的延伸。莎岡筆下的女主角總是有她自己的影子,她是最不俗的庸俗人。

無論是電影或小說的宣傳都選用了這樣的一句話來描述莎岡:「讓自己幸福是她唯一的道德觀。」這句話的確很能表現她,她的小說中總是充滿道德感薄弱的人物,《熱戀》中的露西爾更是直接表示其他人之所以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是一心一意追求幸福」。這裡的「一心一意」可不是什麼輕描淡寫的東西,而是真正除了讓自己幸福以外什麼也不在乎。

這在莎岡的詮釋下就成了極端的享樂主義。電影中一開始便是莎岡以《日安憂鬱》一舉成名的時刻作為開頭,這個原本在家不受注意的年輕女孩一下子成了知名作家,於是似乎理所當然地揮霍了起來。她的人生從頭到尾就像她所熱愛的飆車一樣,從不顧及未來的事,只求眼下的快樂。她豪賭,馬上把贏來的錢用來買了一棟小屋,做事就像全憑直覺。她一生都只在乎享樂,古柯鹼也好、嬉皮式的感情關係也好,她是那樣「一心一意地追求快樂」。她完全地自我中心,兒子與她就不可免地形同陌路。

之所以說她是最不俗的庸俗人,便是因為她所沈溺的都是最膚淺的樂趣:酗酒、飆車、毒品,可是她那理直氣壯、毫無猶豫的姿態卻又不是一般人能及的;沒有幾個人能像她那樣追求快樂到冷酷無情的地步。電影很精準地表現出了莎岡這樣特立獨行的一生,而女主角的表現我非常喜歡,她所詮釋的莎岡如此迷人,就像旁人冠給莎岡的「最迷人的小惡魔」稱號。我不知道莎岡本人是否也給人這樣神秘的魅力(就照片看來,似乎不假),電影中的她眼神彷彿不在塵世。

只是看到莎岡的晚年,不禁有唏噓之感,或許長壽真是上天給她的最大嘲弄。她那樣極端地追求快樂,但似乎依然填不滿空虛的內心。我忍不住自問她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但莎岡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她來這走了一遭,就是要極盡瀟灑地抓取那些俗世的快樂,沾染生活帶給她的一切。

在我看來,莎岡彷彿一輩子都在叛逆期,因而她是「永恆的文學少女」,永不老去。加上她的才華洋溢,真有種謫仙來此一遊之感。

繼續閱讀

男.色旅程(Give Me Your Hand)

小克借給我的崩潰片,這下是法文片連三發!我不喜歡台版DVD封面的詐欺手法,所以選用英文電影劇照。

這部電影在看時可說是枯燥的,因為它太客觀太冷淡,所呈現的又是太細微的情感,觀眾幾乎無從得知劇中人物的想法。如果不用力去揣測,只能看到這對雙胞胎一路上不斷做愛、打架、背叛、和好然後又起爭執。

不過這是一部會繚繞在心頭的電影。這一對雙胞胎,在外表上幾乎一模一樣,個性卻不相同,他們對彼此既陌生又熟悉,一起踏上參加母親喪禮的旅程。電影用很冷列的鏡頭,不斷呈現雙胞胎在「觀看」另一方時,所湧起的複雜感覺。比方說,哥哥看著明明與自己一模一樣、卻總是比較受女人歡迎的弟弟在他面前與女孩親熱,又比方說,弟弟看著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哥哥與男人在水邊做愛。電影不在這時安排任何台詞,他們就只是看著,看著彷彿自己分身的存在做出使自己厭惡的事情。

他們看著對方與自己的矛盾,但不選擇說出來--他們太陌生,卻選擇以肢體碰撞和出賣來擺脫這樣的不快。但是在衝突撕裂他們、分道揚鑣之後,其中一方還是無法不去尋找對方,畢竟一人的旅行太孤寂,畢竟他倆從出生前便以臍帶相連。

我對影片結尾那在海邊的戲印象深刻。他們在旅程終點再次相遇,望著海浪相對無語,然後他們走進海水,就如同他們之前也多次做過的那樣開始扭打。然而當其中一方被壓入水中停止了呼吸,另一個隨即恐懼地開始施行急救、彷彿深怕就這樣失去自己的雙胞胎兄弟。當昏迷的男人回復意識後,他的雙胞胎兄弟先是鬆了一口氣,但馬上又恨起這位與自己相同又相異的兄弟,甩開他,以丟下對方的姿態離開,彷彿不願與他再有瓜葛。

但我想,沒有人會認為他們真的會就此分手。

我覺得這段戲其實就是整部電影不斷重演的核心,如果他們完全相同,或完全相異,就不會如此反覆起衝突。但偏偏他們就是這樣無法分割也無法契合。在弟弟發現哥哥的同性戀事實之後,專斷地決定離開他們打工之處,哥哥即使對共渡一宵的男人有所依戀,卻還是跳上了車,看著那個人驚愕且悲傷地試圖追上他們。如果要選擇,他們依然必須選擇對方,然後不斷衝突。

崩潰的點就在於電影就真的是不斷做愛、互毆、一語不發、結局就像沒演完。這部片的台詞非常少。

然後台版的DVD封面,就是封面上那兩個男人並不是雙胞胎,而是哥哥與他的一夜情對象(那個拉丁臉孔的男孩真是超級可愛)。我不知道片商是多想要把這部電影當成同志情色片來賣,但是這樣去理解這片完全就是搞錯方向。

繼續閱讀

2011-08-09

她媽媽的公主(My Little Princess)


今天和仰觀下班後衝去看!真善美的片不把握就稍縱即逝XD



首先免不了婊一下翻譯片名,這種沒那麼主流的外語片取個引人注意的庸俗片名往往只會吸引到一群對電影有不正確想像的觀眾。不過這也不是一部難懂的片子,整個觀看過程我覺得很過癮,光是漂亮的主角薇莉塔就夠看了呀!

片商打出的簡介雖然有誤導之嫌,但是總體而言沒有離開太遠。這部片要看的就是薇莉塔和母親的緊張關係了,薇莉塔和母親一開始是疏遠的,但是明顯地她期盼著媽媽回來。不管期盼的理由是否也和她與外婆必須靠母親作為經濟來源有關,在我看來她還是渴望和母親親近的。

因此母親提議要薇莉塔作攝影模特兒時,薇莉塔也是毫不猶豫地滿口答應。並且她對於能成為母親的焦點是感到開心且驕傲的,這時的薇莉塔無論任何要求都是一口答應,在母親帶著她出席社交場合時也顯得自信滿滿。畢竟她擔任模特兒時會得到母親的讚美,同時母親也因她而快樂、享有名聲。

然而拍攝那樣頹廢偏鋒的作品,也漸漸為薇莉塔帶來一些困擾,身邊的人們開始以有色眼光觀看她。並且她開始感覺母親是利用她攫取藝術上的地位,她彷彿是一件物品,供觀覽展示。她開始抗拒,但同時又希望母親能繼續注意她。可惜母親並不能給予她想要的愛,兩人的關係緊繃直至破裂,最終薇莉塔逃離母親,再也不願見她一面。

片中薇莉塔的母親對她說了不下百次的「我愛你」,但這無論聽在觀眾或是薇莉塔耳中都相當諷刺。在薇莉塔開始反抗時,一位男仕好言勸她,要薇莉塔相信母親愛她,並說「沒有母親不愛自己的女兒」,薇莉塔則反嘴道:「她是被逼的」。事實上母親從頭到尾的表現都足以讓人相信她不愛薇莉塔,薇莉塔是她成名的工具。她嘴上說著愛薇莉塔,其實也只不過是因為大多數人(包括她自己)都相信「母親應該愛自己的孩子」。薇莉塔試了又試,最終明白母親永遠不會愛她,於是她剪去了母親稱讚過的漂亮頭髮,選擇不再抱任何希望,和母親完全斷開來。

這部電影除了服裝我很喜歡以外,小女孩薇莉塔的表現也讓人激賞。看著她我不禁聯想到《夜訪吸血鬼》中的克勞蒂亞,那孩童的身體裝有女人靈魂的感覺表現得令人毛骨悚然。一開始的薇莉塔就是個漂亮的女孩,但天真純潔,和其他孩子並無二致,但受到母親影響,她的打扮開始越來越成熟,永遠都是濃妝,一開始是母親打扮她,但很快的她自己也表現得猶如充滿魅力的成年女子。改變後的薇莉塔即使美豔,卻讓人在說她「漂亮」時感到遲疑,因為那樣的豔麗實在是與她的年齡太不相稱,同時又充滿危險的誘惑了。就像《蘿莉塔》所呈現出的,引人犯罪般的美麗。

看這部片我不禁想著有些人終究是不適合教育子女的,就像莎岡,他們追求的是自己的藝術、自己的事業,極端要求自由和個人成就的結果就是無法將愛分給子女。而孩子在接受傷害後,依然會以自己的方式長大--無論是否就此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以結論而言,我覺得這部片在氣氛營造上相當不錯,母女間的衝突和複雜關係很適當地表達了出來,畫面也都相當賞心悅目,推薦一看。

繼續閱讀

2011-08-07

安琪狂想曲



這部電影是小克繼《男.色旅程》之後借給我的第二部令人崩潰的電影,看到後半段實在覺得太不舒服了唔咿咿咿。在看之前完全沒概念這是什麼片,看到後來覺得根本心理驚悚,太恐怖啦!

電影一開始就如劇情簡介地那樣,可愛的女主角安琪是一位藝術學院的學生,並剛取得一個重要的展覽機會。她在愛情方面則心繫住在她友人家對面的心臟科醫師路易克,由於安琪替出國的友人代管房子,她便也成了路易克的鄰居。但她的愛情並不順心,路易克有一位懷孕的妻子,即使安琪相信真愛會讓路易克和妻子離婚與她在一起,然而事情的發展看來卻事與願違……

事實上這部電影前半段後半段是分別採用安琪和路易克的角度來看同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在安琪的部份,她純然是個被路易克玩弄的女孩,在她滿心期待佛羅倫斯之旅被放鴿子後,安琪傷心得無法生活,既沒有準備畫展,連幫友人代管的屋子也弄得一團糟。但在病患指控遭到路易克毆打時,安琪又按奈不住地跑去找病患理論,進而意外殺死了對方。

故事在此一轉路易克的角度,觀眾先從疑心進而驚駭地發現他和安琪根本沒有安琪所認為的那種親密關係。路易克甚至不知道安琪的名字,只知道這個女孩住在他家對面。即使其後發生了各種騷擾和意外,路易克也完全料想不到這些都是安琪的所作所為,因為他倆唯一的接觸,就只有在路易克得知妻子懷孕時興高采烈帶著大束玫瑰回家,巧遇安琪時禮貌性地送給了她一朵。患有幻想症的安琪就此開始編織美麗的愛情故事,甚至為了要得到路易克不擇手段。

之所以讓人覺得不舒服,完全是因為路易克的生活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遭到打擾,甚至心愛的妻子也遭波及,無論工作、婚姻、名譽,全都面臨危機。一般人怎麼想都不會想到全是因為一朵玫瑰,這種飛來橫禍又無從解決的感覺令人害怕。並且電影最後雖然安琪的所作所為被揭發、並進入病院治療,但是就結局看來,她的幻想症完全沒有好轉,只是換了一個仰慕對象,這實在是許多驚悚片會採用的那種使人惡寒的結局啊。

不過這實在是一部很巧妙且流暢的電影,雖然一切都是安琪的幻想,但是隨著視角的轉換,觀眾會發現同樣的「事實」如何因前後鏡頭的不同,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的詮釋。這也是為什麼在看前半段時觀眾幾乎不會對安琪的戀情起疑心,有那麼多的蛛絲馬跡都足以說服觀眾她和路易克的確在交往當中,只不過這個男人優柔寡斷又兩面討好。但是當視角轉成路易克,就會發現先前那些「證據」只不過是許多巧合所造成的錯覺,安琪和路易克從頭到尾都是不相干的兩人。這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精采的地方,雖然看這部電影實在讓我難受。幻想對本人來說就是其所認知的現實,在這部電影用很極端的方法呈現了出來,因此雖然可怕,卻不得不承認其巧妙之處。

順帶一提在看片時我覺得暗戀安琪的大學生大衛很眼熟,後來發現他在《海灘》一片中也有演出,就是和李奧納多一起去尋找海灘的法國人。在某些方面而言,大衛是這部片裡最可憐的角色也說不定,如果安琪的幻想對象是他,是否一切就會不同?但那會是悲劇或喜劇,則又是說不準的了。

繼續閱讀

2011-08-06

愛情流彈




心血來潮跑去真善美看的電影,一開始是受到劇情簡介所吸引所以決定看的。

這部片基本上是喜劇片的模式,主角湯馬斯從羅馬回到家鄉,打定主意要在家族聚會上宣布自己的同志身分以及想成為作家的決定,以便被父親趕出家門,他就能夠不繼承家中的麵條工廠專心寫作。在這之前他先向哥哥安東尼透露了這個計畫,沒想到聚會當天卻是安東尼搶先敲響玻璃杯,向在場所有人公開出櫃。父親被安東尼氣得心臟病發住進醫院,湯馬斯為了不讓父親就此蒙主寵召,只好隱瞞性向並接手原本是哥哥在負責的義大利麵生意。

這部電影很巧妙地營造出了湯馬斯家人對同志的無知及不友善氛圍,在安東尼打斷所有人出櫃前,餐桌上的話題正聚集在一個帶有嘲弄同志意味的笑話上。而湯馬斯的父親正是典型的「無法接受」,在安東尼離家後他就當安東尼死了,並且深深害怕被別人知道他們家有個同性戀兒子,對於別人的閒言閒語極其在意。母親雖然不是扮演這樣激烈的反對角色,但她也同樣無知和歧視--以看似溫和的態度,比方她相信安東尼絕不是真正的同性戀,因為她這個作媽的不可能不知道兒子有什麼「異狀」,並且她也問湯馬斯讀醫學院的朋友(事實上是男朋友),安東尼的「毛病」是否有可能「痊癒」。

他的父母都認為安東尼是「變成」這樣的,他們會一邊看著相簿一邊泣訴以前的安東尼是多麼美好多麼正常,並且相信他們之前之所以不覺得安東尼有哪裡不對,是因為安東尼假裝自己一切正常。這樣的態度看在湯馬斯眼裡當然很不是滋味,哥哥背棄他一走了之,而從哥哥出櫃後家人的反應更讓湯馬斯感到自身的困境。

在整個家因為安東尼的出櫃兵荒馬亂之際,只有祖母一人冷靜且不斷表露出她支持安東尼的態度。事實上祖母把許多事都看在眼裡,包括湯馬斯所隱瞞的事。祖母自己也嫁給並不愛的人,所以她一直有意無意暗示湯馬斯應該順從自己的想法。

很有趣的是整個家其實充滿了「知道但是不說破」的氛圍:祖母深愛的是丈夫的弟弟、父親有情婦、單身的姑姑偷偷與男人交往,這些其實是連傭人都明白的事,卻沒有人拿來討論。唯有安東尼因為開誠布公,反而成為所有人的話題。

主角湯馬斯是個溫柔的人,因此他才無法說出自己的真正想法,而是順從了父親的期待接下工廠、試著努力讓自己愛上這分工作。在他的大學好友及男友無預警地跑來他們家拜訪,他也要求朋友不能洩漏出同志的身分,甚至刻意冷落了久未見面的男友。但是到後來,他依然不能不順從自己的渴望,打開房門將男友擁入懷中,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對義大利麵毫無熱情的事實。

這部電影其實用輕鬆的方式稍稍觸及了很多面向,比方說湯馬斯的姊姊對工廠有興趣也有能力,父親卻連一個職位都不肯給她;工廠合作人的女兒在各方面都精明幹練,並且美麗迷人,但她無法自在地與人交往,並默默地以一些如刮車這樣的反骨手段宣洩她對生活的不滿。只有湯馬斯看出了她們的本質,以她們希望的方式與之相處。

不過對於整部電影的結尾,個人稍嫌不夠過癮。電影以祖母放下過去,以甜食殺死患有糖尿病的自己作結,同時湯馬斯也向所有人坦承了成為作家的夢想--而非身為同性戀者的事實,或許他依然不願再次刺激父親。安東尼出席祖母的葬禮,並和父親一同抬棺。電影沒有點出安東尼和父親是否可能和解、湯馬斯是否會決定出櫃。電影的最後一幕,婚禮的舞會上穿插著年輕的祖母、現在的父親、母親,以及湯馬斯和他的好友、男友們等人,如果世界可以像那樣,每個人都照自己的意思向喜歡的人邀舞而不需壓抑,那人生應該就能像歡慶的舞會一樣流動著喜悅。

簡言之,這是一部穿插非常多幽默的電影,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細細品味。關於家庭、關於他人期待與自我實現的衝突,在這個方面我覺得這部電影表達得恰如其分。

繼續閱讀

2011-08-05

誰來為我摘月亮(Luna Papa)


導演:柏提古杜納佐洛夫 (Bakhtiar Khudojnazarov)



這部電影是斯拉夫電影課看的,雖然許多資料都說這是德國出品,但是導演的出身、同時也是故事背景所在地則是塔吉克共和國。這是一個中亞國家,人民多信仰伊斯蘭教,而片中的語言則是俄語和塔吉克語混雜。

在看這部片時很難不去聯想到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所導的《流浪者之歌》,因為背景皆有中亞風味,且都具濃厚的魔幻寫實味道。不過我覺得《誰來為我摘月亮》比起《流浪者之歌》悲傷得太多,看完以後有很濃的惆悵感。

英文片名Luna Papa,直翻為「月亮爸爸」,整個故事由一個尚在腹中的胎兒作為旁白,敘述母親如何懷孕並展開找尋父親的冒險旅程。

主要人物有女主角瑪卡拉、父親薩法以及從戰場回來以後就變得有些瘋瘋癲癲的哥哥納瑟汀,他們一家靠著賣兔子過活。瑪卡拉的夢想是成為女演員,然而劇團到村子巡迴演出的那天,他們卻為了上市集而錯過演出。失望的瑪卡拉在從劇場走回家的途中,被一自稱湯姆克魯斯的聲音引誘進樹林,在月光下發生了性關係,瑪卡拉就此懷孕。

在保守的村莊裡未婚懷孕是無法容忍之事,瑪卡拉試著瞞過父親找醫生墮胎,醫生卻在買檸檬水的時候中彈身亡。瑪卡拉只好向父親坦承懷孕之事,為了不讓村人瞧不起瑪卡拉,薩法決定出發尋找這個「月亮爸爸」,三人荒謬的冒險就此展開。

這整部電影的魔幻寫實就呈現在一個接一個的荒謬喬段中,薩法拿到劇團的演員名單,逐一「捕捉」他們讓瑪卡拉指認,但徒勞無功。事情看似毫無轉機,直到瑪卡拉認識了阿利克,後者願意不計嫌隙當她肚中孩子的父親,而瑪卡拉也真心愛上阿利克。他們一起回到村莊,舉辦婚禮,眼看一切就要幸福美滿,卻突然天降牛隻,一下子瑪卡拉失去了父親和丈夫,再次面臨村人的嘲笑。

這部電影是以喜劇的方式呈現,瑪卡拉天真又誇張的演出,納瑟汀背於常人的行為,還有各種不可思議的劇情,都讓人莞爾,但是故事事實上是為悲劇。在看到村人如何對待沒有丈夫卻懷有身孕的瑪卡拉時,我難過得幾乎要掉眼淚。許多人都不曾受到那樣直接且持續的惡意、嘲弄和辱罵,瑪卡拉光是坐在窗邊,經過的人就要敲碎那塊窗子;她只是走在路上,迎面而來的人就要罵她娼婦並阻攔她的路。當瑪卡拉帶著阿利克回來時,全村的人都參加他們的婚禮,但是阿利克一死,她又是人人喊打的淫蕩女人。觀眾都知道瑪卡拉的人格並不會因為她有沒有丈夫而有所改變,但是村人卻是這樣膚淺地評斷她,而深愛女兒的父親也是預見這點才拼了命要找到「月亮爸爸」。瑪卡拉很勇敢堅強,但是在面對全村的仇視時她顯得無力且易受傷害,在失去丈夫和父親後更是無人能夠保護她。

瑪卡拉的哥哥納瑟汀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色,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瘋子,唯有瑪卡拉護著他,並辯解「納瑟汀不是瘋子,他只是跟別人不一樣」。納瑟汀所扮演的是所謂「愚聖」這樣的角色,如同《流浪者之歌》裡的村內流浪漢,他們行為反常,看似瘋傻,卻能說出真理。電影一開始納瑟汀雙手掛著玻璃瓶,扮演戰鬥機飛過整個村子轟炸他們,當瑪卡拉問他是要對抗什麼時,納瑟汀回答:「邪惡」,又說:「邪惡在村子裡」。邪惡就是那些封閉保守的村人,當真正的「月亮爸爸」出現,卻因意外而永遠昏睡時,村裡的人們依然要瑪卡拉嫁給他,只因為他是孩子的父親,而不論瑪卡拉並不愛他甚至恨他、並且這個男人就像死了一樣毫無用處。

當村人們圍住瑪卡拉時,就能感受到納瑟汀所說的「邪惡」是怎麼回事。他們幾乎是要殺了瑪卡拉,追趕圍捕她,納瑟汀保護瑪卡拉逃上了一棟民宅的屋頂,插上電源,天花板的電風扇轟轟響起,抬起了屋頂,飛毯一般載著瑪卡拉從村人的眼前飛走、到一個不會仇視她的地方。

這個看似成功脫逃的結局之所以令人難過,就是因為事實上不可能成立,在真實世界瑪拉卡只能被村民公開處刑,而身為旁白的胎兒事實上也無法來到這個世間。導演用了一個假的快樂結局,來點出真正的悲劇結尾。在這個結尾之前的一切荒謬劇情,都可能成立,即使機率微乎其微:瑪卡拉的確可能懷孕、醫生可能被流彈波及、阿利克可能被牛砸死……但是無論如何電風扇不可能載著她逃走。那種感覺就好像因為現實中無論如何瑪卡拉都不可能得救,所以非得用這樣不可思議的方式才能讓她逃過一劫。

用喜劇方式演悲劇是這部電影高明之處,而女主角的表現相當精彩,會讓人打從心底覺得她是個善良的女孩,因此更加襯出所謂「道德」縛在她身上的又是什麼樣的枷鎖。我喜歡這部會帶給觀眾大量情緒的電影,節奏非常流暢。

繼續閱讀

30日挑戰:一日一觀影心得

因為這裡最近實在是太乾涸了,總之我跟仰觀開始了一個30日挑戰的計畫,規則如下:

一、賭注時間:2011年8月5日至2011年9月4日。

二、賭注內容:計劃期間,我要一天寫一篇電影觀後感發在部落格上;仰觀要一天寫一篇書評發在部落格上。

三、祭品:先違約者要請對方看一場電影。

四、備註:每天PO文不限定在2359之前,只要在睡覺前PO文就算有完成。

就是這樣XDDDD 沒意外的話接下來每天都會有更新唷嘿嘿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