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0

GreenBook GB60820 開箱文

最近相當想入手一台電子閱讀器,小小一臺機器就可以把書帶著走實在很吸引我,況且這樣一來也不必列印講義跟筆記,省下我的時間以及金錢。因此雖然電子書閱讀器跟電子書都還不是很成熟,卻讓我躍躍欲試。

本來是想趁美金便宜買臺kindle的,不過因為最近資訊展GreenBook大降價實在太吸引人了,今天就和仰觀雙雙掉入坑中。



首先不能免俗地來幾張照片吧。


外盒。其實買這臺我不求什麼質感……基本上這價格我覺得可以拿來試個水溫才決定買的。

本體,包在泡棉袋裡真的是亂沒質感一把XDDD而且為什麼是粉紅色啦,整個配色不甚佳www
話說我在脫掉那個泡棉袋時不小心把保護插孔用的橡皮一起拔下來,花了不少力氣才塞回去。
鏘鏘~關機畫面整個很像紙張,我一瞬間還以為拿到貼了貼紙的假貨XDDD不過這張因為螢幕的保護貼還沒撕下來,螢幕上的畫面照得不是很清楚。重量非常輕巧,不過塑膠感也重,給人有點不牢靠的感覺。
瀏覽介面大概長這樣子。很簡單的介面。操作基本上就是用右下角那個按鍵選擇上下左右確定,比起觸控的當然是稍微不方便一些。文字顯示真的滿像印刷在紙張上,可以調整字體大小以及直向橫向。因為沒有照什麼照片所以使用感想下面再說好了。
皮套。同樣是質感相當普通XDDDDD而且會妨礙操作,圓鈕離皮套太近會卡到。

關於速度:
在網路上看到說開機緩慢的評價,我本來覺得還好,不過剛剛稍微讀了下秒發現真的有點慢,大概要超過二十秒的時間,如果想要像書一樣隨手拿起來看大概只能不關機了。至於翻頁速度大約是一秒,翻頁時畫面會反白一瞬間。如果檔案較大,在開啟時會需要三秒左右的等待,這個應該是視檔案大小而定吧。圖檔開啟跟翻頁的速度也差不多,我拿來測試的是JPEG檔。
不只是換頁,在叫出選單或返回資料夾時,畫面轉換都會需要大概一秒。跟網路上kindle 3的評測影片比較起來慢了點。

檔案的支援:
支援哪些檔案在官方網站都可查得到,這裡先略過。不過word檔開啟會有空格的情況出現,全部轉成PDF檔就沒有這個情形了。圖片檔除了是黑白的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似乎也可以放大。不過我拿來測試的是漫畫,本來就滿滿一頁無法再放大了,小圖應該能放大。音樂檔則還沒有測試。

操作設計:
並不能說是很直覺的操作,例如[返回]的快捷按鈕在開啟檔案時可以返回到上一層,但是如果在瀏覽資料夾時就會跳回主目錄,有點神祕。再來這臺閱讀器的輸入非常薄弱,只能用上下左右按鍵選螢幕小鍵盤上的字母或注音,因此會花費很多時間。如果真的要講求輸入,可能有觸控或者附有鍵盤的機型會比較適合。
在瀏覽圖檔時發現有個問題是檔名為12的檔案會排在2之前,它的設計似乎是會從最前面的字母或數字開始排序,如果想要把2排在12前面就得把檔名改成02。

硬體本身:
輕薄,塑膠感重很像玩具XD外型設計上沒什麼質感可言。最外層的保護貼應該是可以撕掉變成漂亮的鏡面,但是會沾指紋。我本來是比較想買白色的,但是卻售完了。然後2.5mm的耳機孔並不是個很貼心的設計。

簡單來說,這是一款相當陽春的電子書閱讀器,沒有網路、沒有觸控、輸入不便,速度也有改善空間。優點應該就是可以擺脫LED螢幕的疲勞感,但是電子閱讀器本來就是有這個特色。說真的以它的檔次而言,原本將近七千元的價格毫無競爭力,因為kindle 3 3G就算找代買也低於這個價錢。現在這個價格應該比較可以吸引想體驗電子書的人,單純想長時間閱讀電子文件的話GreenBook算是ok。

這次資訊展還有試用到iRiver出品的Cover Story,這款有感壓觸控,可以手寫輸入,身邊有使用的朋友似乎對它相當滿意,不過價格就不便宜了。

另外ASUS也展出了他們新的電子書閱讀器,換頁速度很不錯,但是操作時的畫面切換速度稍微慢一點,可以用螢光筆畫記、塗鴉這點相當不錯。可是相機功能實在是太多餘了!在這個手機幾乎都能照相的時代,誰還會需要200萬畫素的黑白照相功能呢?徒增重量及損壞可能罷了。

基本上我對於BenQ的nReader也很有興趣,不過在資訊展沒有看到實品。

中文電子書較大的問題大概是電子書的量太少,綠林電子書城實在是相當貧乏。個人覺得面板商要自行經營電子書是吃力不討好的,期待類似博客來這種網路書城能像亞馬遜那樣提供大量的電子書選購。基本上我是萬分期待電子書普及的,因為真的攜帶方便,尤其教科書都能出電子書版就太好了!如果明年閱讀器的價格再降下來,我還是會想買臺更好的。致於電子書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這裡就先略過不談了,因為電子書的發展是可以預見的,在這裡憂慮紙本書的未來沒什麼意義,新潮流本來就是有好有壞。


繼續閱讀

2010-11-20

歸鄉- Возвращение


結果我不但跳過了Tarkovsky,還跳過了父子迷情,因為我太喜歡這部片了,無論是劇情、節奏、拍攝技巧和畫面的構成都是。再來就是比起先前看的幾部片,這部片一點都不晦澀難懂,不習慣看藝術片的人應該也能接受,極其流暢。

這部片的劇情到了後半會有些出乎意料,怕被捏的人就不要往下看了。

開頭放的這張其實是原聲帶的封面,這張兄弟倆划著船的劇照在海報及各種文宣幾乎都有出現。

雖然片名翻作《歸鄉》,然而俄文原名的意思就是「回歸」,因此英文也翻作「The Return」。而回歸的是誰,我認為既是離家多年的父親,也是隨著父親出外的兒子。

在查找了一些影片觀後感後,發現很有趣的是不同的人對這部片所要敘述的主題為何都有大相逕庭的看法,而我因為受課堂老師的影響,將這部片的主題定位為「父子關係」以及「成長」。



電影一開始伊凡不敢從高台跳水這幕,顯露出伊凡的個性,以及和母親的親密感情。伊凡和哥哥安德烈的個性是很不同的,從伊凡不敢跳水而被夥伴嘲笑這點來看,可能會認為伊凡較為軟弱,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安德烈是屈就同儕壓力的,並且認同男孩間那種非得證實「男子氣概」的文化,出言侮辱伊凡也是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可。而伊凡則是不受這種同儕壓力所影響,我想他應該無法認同不敢跳水就不是男人、沒有膽識這種膚淺的看法。也因此在面對父親的權威時,安德烈選擇服從,甚至在心裡佩服這樣強大的男性形象,相反地伊凡則不願向父親的命令屈服,個性非常倔強。

劇情的開端始於離家十二年的父親突然返家,對伊凡和安德烈而言,父親是完全陌生的,得憑藉一張照片才得以證明他是他們的父親。而父親一出現,就馬上接手家裡的主導權(這點從晚餐中,父親負責分配食物中可以明顯看出),這樣的作法在伊凡心中激起了最初的反抗心理,因此對父親沒有好臉色,然而安德烈則是順從地扮演起兒子的角色。或許正因為伊凡和母親親近,更加不能諒解父親拋棄他們多年,又突然出現吧。

而父親帶著伊凡及安德烈出門,看似帶著孩子出遊,實際上卻另有任務。對這個任務的內容,父親完全沒有向孩子們透露,一直到影片的最終,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任務,而父親在小島上挖出的箱子裡究竟有什麼也不得而知。父親身上始終有著謎團,只隱約知道他應是軍人(飛行員),那個任務或許跟軍方有關。至於為什麼失蹤、為什麼回來、任務到底為何,觀眾完全不得而知,這給我一種「知道他的身分是父親就夠了,其他不重要」的感覺,然而這樣陌生的「父親」是很難令孩子馬上接受的。

這趟旅程非常強烈地表現出父子三人的衝突和個性迥異之處。父親以他熟悉的、軍事化且權威性的方式在管教著兒子,雖然事實上他有柔軟的一面,也覺得虧欠孩子,但卻極少流露。伊凡不願服從這樣的權威,和父親處處針鋒相對,甚至說要殺了父親。而安德烈猶如牆頭草,一方面服從父親,另一方面也順著伊凡,缺乏主見,並且認為應當要服從父親的力量。這和影片一開始他服從同儕文化是很一致的,安德烈是屬於認同主流價值觀的那種人,並且將父親視為男人的理想形象。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短短七天與父親的相處中,父親似乎將一切都教授給了孩子,而孩子也真的繼承了他。最明顯的莫過於車子陷在爛泥中時,父親教他們砍下樹枝墊在輪胎下,這樣的技巧也在最後搬運父親屍體時用到。我特別注意了從父親死後安德烈的表現,他儼然繼承了父親的模樣,如同他繼承了父親的錶。他顯得果斷、堅決,當他命令伊凡砍樹枝時,對於伊凡的不明所以也只說了:「叫你去砍樹枝!」而沒有解釋他的用意,這和父親對待他們的方式一模一樣。因此可以想見的是安德烈會成為像他父親那樣的男人,複製父親的形象。

而伊凡的轉變則在於克服對高塔的恐懼,對父親權威的反抗使他變得更加勇敢。而父親為了安撫他而追逐他到高塔的行為也軟化了他對父親的抗拒,因此最後認同了父親,在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沉入水中時,他和安德烈都大喊著「爸爸」。在這之前他幾乎是拒絕去喊他父親「父親」的。或許他感受到了父親隱藏在心底的愛,事實上父親並不完全像他以為的那樣冷漠。

這部片關於「成長」的描述應是顯而易見的。旅程一開始兩個孩子都得倚賴父親,而到了歸程,他們不但沒有父親可以依靠,甚至還得想辦法搬運父親的屍體。一切問題都得自己解決,而解決的方法正式父親所教給他們的。最後安德烈開車載伊凡回家,使我聯想到《援交天使》最後女兒也是在父親幫助下學會了開車,駛著父親的車彷彿是追尋父親的足跡一般。經過了這趟旅程,兩個男孩都有所成長,不再需要父親了。

在旅途中伊凡曾對父親說:「你為什麼要回來?我們沒有你也很好,有媽媽、奶奶,沒有你我們也過得很好。」似乎顯示出了父親角色的可有可無,然而我想導演認為父親在男孩成長為男人的過程中是必要的,因此在這七天的相處之後,男孩開始有了男人的樣子。但同時似乎也只要七天,父親角色的任務就能夠完成了,而不若母親對兩個孩子來說是必須長遠存在的角色。

這部電影的畫面非常冷列、美麗,甚致使人有超現實之感。藍色調的冷靜風景下,呈現的卻是父子間被放大的衝突,看的時候我既冷靜又激動,衝突的處理方式很細緻卻很激烈。畫面非常乾淨,有著神祕的氛圍。宗教的象徵在這部片也有被使用,有的人認為七天以及十二年這樣的數字都有著宗教上的意義,因為基督造物花了七天,父親也以七天造就了兒子。至於十二年,老師則認為應從本片2003年發行向前數,1991年正是蘇聯瓦解、俄國社會動盪混沌的的時期,是混亂不安的十二年。

而這個晚餐的畫面,更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最後的晚餐。但是個人覺得宗教的元素在這部片並不是那麼強,尤其是跟Tarkovsky的作品相比。不過俄國電影的確多少會有著宗教的成份在內,因為他們的文化是深受宗教所影響的。



最後放上預告片,事實上這似乎是在法國上映時的預告片,但是英文版的預告片因為連配音都換成英語,而且剪接出來的感覺我不那麼喜歡,所以放上這個。這部片是導演玆維亞金采夫(Zvyagintsev)一鳴驚人之作,獲獎無數,個人認為非常值得一看。英文預告片寫著「It does everything a Hollywood picture doesen't.」,挺中肯的,但也不會難以看懂,非常推薦的一部片。


繼續閱讀

2010-10-30

三個人兒兩盞燈

最近去看的舞台劇。好久沒更新唷。

會去看這齣戲可說是巧合,但也並非完全是巧合。高中時學校曾經找了編劇(或者是其他,我忘了)來演講關於這齣戲,以及現代京劇。這齣戲的結局當時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非常微妙的結局,似是喜劇收場,但又有點脫出一般道德的框架。於是就一直想看看這齣戲。

說是這麼說,其實我並不是真的很注意舞台劇的消息……碰巧看到有人轉售這齣戲的票,於是就買了。

感想下收,沒有專業,只有感觸。


對我來說這是一齣很非常柔美的戲,不只因為主角是宮娥,更因這齣戲處理了女性間相惜相戀的纖細情感。我不知道用女同志去形容恰不恰當,但是我的確喜歡雙月和廣芝這種互相依偎的關係。在女孩的世界,友情與愛情往往界線模糊,因此女同情感具有隱形性,這也是為何女同志的歷史幾乎難以追蹤。

而宮怨也是這齣戲的重要主題。湘琪是極端的代表,不能怪她全副心思都盼著不可能出現的唐明皇,不能怪她眷戀著那一夜的過往,因為在這深宮中,不盼著渺茫的希望,就無法過活。

結局點出的「三個人兒,兩盞燈」雖然似是指雙月、廣芝、李文梁三人共處的結局,但是我卻覺得「三個人兒」可以指雙月、廣芝和湘琪,唐明皇是盞遙不可及卻是唯一能照耀她們的燈。一盞燈卻照不了後宮三千女子,因此雙月把心托給虛渺的、幾乎不存在的另一盞燈--陳評。

廣芝曾問雙月:「你要的,難道我給不得麼?」我想雙月想要的是一個歸宿,那是現實面上的歸宿,而不是精神上的照看。陳評早死而雙月改嫁文梁,在我看來就表示了對雙月而言嫁給誰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她可以得到歸宿。而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廣芝的確是給不起這樣的期待的。再者或許雙月對廣芝的情感並不如廣芝對她是愛情,可能更接近依賴及敬愛。於是最後編劇給了一個古怪卻圓滿的結局,成全了廣芝也成全了雙月。

這齣戲我看來是感動的,不過以新編京劇而言,我可能更喜歡之前看過的《金鎖記》。但是這齣戲整體上我也很喜歡,舞台的設計很美麗,有宮廷之華美感。


繼續閱讀

2010-10-10

空氣人形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用MOD看了一遍預覽,然後正式點來看,再次看到板尾創路飾演的中年大叔在買日用品時我就哭了。只覺得那光景說不出的寂寞。寂寞是我看這部片得到的最強烈感覺。



因為寂寞,才會買充氣娃娃作伴;因為寂寞,才會對著figure打手槍。空氣人形的裡面是空的,然而人類也是,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如此,自己一人忍受著孤獨。小望的主人,電影出租店的老闆,女上班族,河邊的老爺爺,租片的年輕人,房間雜亂的女子,純一……每一個人都用他們的方式寂寞著。

或許小望反而是最不寂寞的一個,因為他很單純,還不了解甚麼是寂寞,但是在電影中他也越來越接近人類,開始懂得何謂痛苦。

小望說「因為有了心,就學會說謊。」「有了心,很痛苦。」我想作者是想藉由這個空氣人形來探討人的本質,身為人類的悲哀以及快樂。雖然有許多痛苦,但他也說「這個世界不是悲哀居多,有著它美麗的一面」。到最後小望都嚮往著能夠像個真正的人類一樣,可以慶祝生日,身邊圍繞著對他微笑的人們。在他的主人說出「沒有心,比較好」的要求時,小望生氣地說「這樣說太殘忍了」。有了心雖然讓他痛苦,但他依然想要保有心,因為沒有了心,無論痛苦或是歡樂都感受不到了。

娃娃(人形)變得與人相似的故事並不少見,尤其在日式作品中很常從這裡切入對人的定義,例如攻殼機動隊的劇場版也有類似的討論。但是這部電影裡的人形不只是一般的人形,而是發洩性慾用的充氣娃娃。小望知道這是他之所以被製造出來的原因,但是在開始喜歡純一後,被其他人拿來發洩性慾就成了痛苦的事。

而電影也不斷地將人類和人形作比較,而且是不著痕跡地。純一的屍體是可燃垃圾,而小望則是不可燃垃圾。店長一邊數落著「現在的女孩子真是的」,自己卻才是那個用下流手段發洩慾望的人。小望無法吃東西,而隔壁的年輕女子除了吃什麼也不做,他們兩個誰才比較像個人類?

我喜歡這部電影,精確地用一些微小細節觸動了觀眾的感情,節奏富有韻味,不銳利的畫面處理很棒,有著日本電影慣有的風格。 平常我不是很喜歡日本電影,但是這片深深觸動了我。

繼續閱讀

2010-10-07

Holga 120GCFN開箱文

最近被LOMO相機大燒!

本來想買半格機,可是因為半格機閃燈要另外買,價錢稍稍高一點,最後就買了擁有眾多支持者的Holga

話留到照片之後再說吧!







我是在pchome買的,本來也是在楔石看,但是他們這批特價的Holga 120GCFN已經沒有白色了。Pchome的價格沒有差很多,於是決定還是選擇想要的顏色。(雖然其實我也很想要紅白款!) 

不得不說Pchome的速度快得嚇人!!

打開外箱看到相機本身的箱子了!用泡泡紙包著。


盒子滿可愛,符合Holga玩具相機的感覺。


內容物:相機+說明書+掛帶+片框兩個(有一個裝在相機裡)


說明書,全英文……

鏘鏘~相機本體!黑白配色真是太吸引我了。我把它取名叫伊莉莎白,因為是白色……(有夠白痴)

背面

 中間的圓盤就是彩色閃燈的切換盤,共四色。

把後面打開來看看吧。第二個片框就在裡面。

片框拿開後就可以看到裝電池的地方囉!所以電池要在裝底片前先裝入,不然就無法用閃燈了

其實我對攝影一竅不通,會注意到LOMO完全是因為某天去逛了誠品,後來去爬了LOMO板結果就……XD

之所以會選擇Holga系列是因為感覺輕鬆有趣,而且單價也不貴。選擇120款是因為正方形照片實在是太有趣了!!!反正都買底片機了,何不就買台有趣一點的呢!況且這款有內建閃光燈,不需要花錢擴充就可以滿足室內外的需要,彩閃也是非常吸引我的點。

目前手上還沒有底片,我很想買卷黑白底片來玩玩。底片機和數位不同的一點就是要整卷拍完拿去沖洗才知道結果,所以我應該會傾向隨性拍拍ˊwˋ最近這種顏色淺淺的秋天天空讓我很想拍拍照。

在研究LOMO機時覺得身在天龍國實在是什麼都方便……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沒有買110底片機XD如果有照出喜歡的照片,再分享上來吧!!

繼續閱讀

2010-10-05

神秘肌膚原聲帶



其實以我今天的預定而言,現在花時間寫開箱文有點魯莽orz

可是拿到一整個很開心~所以我還是要寫!



將將~剛入手的實品,塑膠膜都還沒拆。封面是Neil。
背面。明明算是主角卻在觀眾心中無甚地位的Brian。不過他跟Neil的背景色倒是用得很搭!

我是在誠品線上商店買的,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地方有在販售。

撕掉包膜後再照一張,閃光燈打出的反光看起來好像太陽。

打開是這個樣子。小時候的Neil特寫。CD本身只壓了藍色的字,真是無敵漂亮……但是這樣一來就免不了沾指紋的命運。





小Neil那頁是折頁,打開後有曲目表,版權聲明,以及導演寫的一段話。


電影最後一幕,藍色調很棒。

CD拿起來後可以看到Neil和Wendy看雪的劇照。我喜歡Neil和Wendy看雪這幕,有著小小的救贖感,但是卻和之後的劇情無甚關聯,好像那種祥和也像雪一樣融化似了的。

其實真的不用說,我非常喜歡電影的配樂,當初第一次看的時候根本是還在打導演名主演名時,就被配樂給抓住了。尤其最近音樂偏好Explosion in th sky以及草葉集這類的無人聲搖滾(instrumental rock),這片帶給我壓力大的今晚一些紓緩感。

但是其實每首曲子聽起來還真的都差不多!(喂)好啦當然是不一樣的,但是氣氛多數都很相近,我今晚只有拿來洗過耳朵而已,沒辦法注意去分辨。

這部電影,看完的人通常會感到震撼,但是音樂本身卻如此紓緩。讓我發覺導演真的是用一種溫和的態度,去敘說這個讓人難過的尖銳故事。

其實照理說我目前優先入手的CD該是The XX……但是先買這片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繼續閱讀

2010-10-01

狂蝕全愛-Total Eclipse


既然都被燒到了,就火速買了VCD然後貨到了就馬上看完。反正老片子VCD賣得很便宜(茶)。另一片也是Leo主演的《赤子本色(The Basketball Diaries)》留待有空再來看。

其實說不定預告片剪得比較讓人心痛,不過我覺得電影那種心酸也很雋永。雖然有些人這部片的評價並不算太好--角色塑造過於平面、許多地方可以更好。但是我還是看得很感動,或許是因為我是個喜歡腦補角色心理的人吧,韓波(沿用字幕翻譯名稱)和魏倫在我看來都是有著巨大悲傷的角色。

(雷下收)


無論如何Leonardo在片中的演出都是可圈可點的,將韓波那種不羈天才的形象詮釋得很到位。電影採用很外在的方式來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其實沒有向觀眾點出韓波以及魏倫的想法。我個人覺得這有好有壞,畢竟有時候人的詮釋是一種自以為了解的表現。


其實這個鏡頭我不是很有印象……?我只記得有個很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畫面,不知道是我看漏了或是曾經修改過。這部片對背景沒有一些了解應該很容易一頭霧水……例如我並不了解在這個場景中,韓波是在寫詩,但是他一開始又絕望地在紙上寫下「不可能」,後來又對魏倫說「我沒想到會這麼難」,究竟是什麼意思。

再來就是關於審判……揪竟是我聽錯了還是韓波也有被判有罪??囧。但是wiki上也只寫了魏倫因同性性行為而被判入獄……可是這樣一來韓波沒被判罪也挺奇怪的。


好吧其實對於這部片本身我沒有辦法說得太深入。我很喜歡這張劇照(雖然不記得是哪一幕),因為我覺得這張照片很恰當表達出片中韓波給人的感覺:眼光似乎總不在俗世、好像對一切都不抱期待。

電影裡有很多台詞是值得細細品味的,韓波和魏倫常談論關於愛以及其他的想法。其實重點都在於韓波所說的部分而不是魏倫的。

我覺得魏倫是個擺盪在俗世和超凡之間的人,他應該是很受韓波那種特立獨行的氣質吸引的:一方面嚮往他那樣的灑脫,一方面卻又放不下庸俗的慾望。這讓他成為一個很可悲並且惹人厭的角色,但是我對他的感覺憐憫多餘憎惡。

他們兩人的關係其實真的很不健康,重視對方卻又傷害對方。口不擇言地互相傷害後,當對方憤而離去時又後悔莫及,苦苦哀求,卻在復合時繼續互相傷害。我想這是來自於他們個性上的差異以及當時社會所給予的壓力。對人類來說,有時擁有個傷害自己的伴侶好過孤單一人。

片名Total Eclipse我非常喜歡,有很強的暗示在內。片名和電影表面上似乎搭不上邊,但是看過之後卻覺得它可能影射了許多許多事。我想這部片讓觀眾比較難帶入情緒的是,所使用的暗示過於隱藏,如果能點得更明確一點會讓大部分的人更容易接受。但是我想其中的分寸是很難拿捏的,若是剝開觀眾的嘴塞進去就不美,只放在眼前觀眾卻又不知道其中滋味。

繼續閱讀

2010-09-25

波坦金戰艦-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這學期我修了一門叫「從電影看俄國文化」的課。不過老師本身是想開斯拉夫電影,但是因為許多的關係改成這個名稱,實際上上課還是會看俄國以外的斯拉夫國家所拍的電影。

  第一部電影就是這個!看完當天我發到噗浪上,念電影系的朋友馬上就回說「超悶的吧wwwww」。我完全不否認XD以現代眼光看這部電影實在是有點沈悶,首先是黑白默片,再來是它所述說的歷史故事對台灣生長的人實在是太遙遠了。



  先粗略介紹一下電影的內容,所講的就是「波坦金叛艦事件」。這個事件對於俄國1905革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因為它代表著軍隊對沙皇的背棄,可以說是1917年二月革命的先聲。而這部電影就是紀念波坦金叛艦事件二十五週年所拍的,所以是1925年的老電影囉!

  波坦金戰艦劇情大綱就是波坦金戰艦上的水兵發現要作為他們伙食的的肉已經腐爛長蛆,向長官反應卻遭忽略。當時水兵的生活非常差,而軍官(多為貴族)對於部下也很殘酷,因此這就成了引爆點,有一群水兵拒吃伙食以示抗議。然而軍官們卻決定處死抗議的水兵,於是引發了艦上水兵的暴動,搶奪了波坦金戰艦的控制權。

  水兵們的行動被人民視為義舉,因為一般平民對於貴族早有不滿。當波坦金靠近奧德薩港(不敢靠岸)時,奧德薩的居民紛紛贈送物資予艦上的士兵。然而沙皇卻派了軍隊掃蕩港口的平民,死傷慘重。

  整部電影的結局是波坦金和奉命擊沉他們的戰艦相遇,然而最後戰艦放棄砲擊他們,意味著其他的士兵也站在他們這邊,也就是向沙皇及貴族抗衡的立場。雖然有著令人振奮的結尾,不過事實上波坦金戰艦到處飄泊了約一年都無法靠港,即使到其他國家去也是一樣。

  電影總共有五幕,就像舞台劇那樣的分幕。其中「奧德薩的階梯」一幕是這部電影最經典也最高潮的一幕,便是平民遭軍隊屠殺的情節。其中嬰兒車滑下樓梯的鏡頭已經成為經典,美國電影《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有一幕據說就是用來向此致敬。「奧德薩的階梯」一幕完全展現了本片導演愛森斯坦(Сергей Эйзенштейн)所提出的「蒙太奇」拍攝手法,藉由不同鏡頭的組合來呈現。蒙太奇手法在現代電影中的應用極普遍,應該說一般觀眾根本不會特別意識到蒙太奇的存在,電影使用不同鏡頭交錯呈現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單純以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奧德薩的階梯」一幕也非常震撼人心,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正因為是默片,這一幕反而藉由鏡頭表現出了驚人的感染力。

  這部電影使用了非常多的暗喻和象徵手法,從一開始的海浪波濤(暗示革命的風雨欲來),到最後波坦金戰艦從鏡頭前駛過觀眾,彷彿衝出螢幕一樣。沒有任何一個鏡頭或細節是無意義的,例如奧德薩的群眾們,包含了各種社會階級:女大學生、工人、小資產階級者、窮苦女人、貴婦、身障者,暗示的就是人民不分你我地對抗迫害。並且在「奧德薩的階梯」,抱著受傷的孩子走向軍隊的女人是個吉普賽人,這些安排都有著愛森斯坦想表達的意義在裡面。

  另外可以注意的是這部片的敘事角度。愛森斯坦本人是共產黨員,印象中應該參加過紅軍ww於是這部片完全是站在一個「人民起義反抗沙皇」的立場來敘述的,強調了軍官們的殘暴,以及水兵和人民被壓迫的痛苦。其中也點出了對宗教的鄙棄(共產黨是無神論)。第二幕「甲板上的戲劇」所出現手持十字架披頭散髮的神父,對即將面對死刑的水兵毫不憐憫,代表的是教會的腐敗,和沙皇政府一起壓迫虔誠的人民。

  這部電影的配樂非常出色。雖然是默片,但是音樂非常適當地帶起了觀眾的情緒。我查了一下發現亞馬遜居然有這部電影原聲帶的販售資料。其中有片段試聽,更重要的是列出了作曲者。不過我上了課才知道,這部片總共有過3+1個配樂版本,現在一般找到的是1970蕭斯塔高維奇(Shostakovich)所做的版本,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個版本。那個+1是指2005年的版本,但是朋友告訴我是很微妙的電子樂……XD 配樂更換也是符合導演的本意,他希望這部片可以隔一陣子就有新的配樂詮釋。

  這部電影完全不是娛樂性質,與其注意劇情更不如注意手法,以及去了解此片的歷史背景(無論是俄國史或電影史)才會比較有收穫。但是如果沒有老師的講解,可能連劇情都看不懂,因為字幕翻譯實在是太爛了……跟之前看的《伊凡的少年時代》根本是同等級。因此如果要找此片來看的話,先做點功課才不會一頭霧水。

繼續閱讀

2010-08-29

神秘肌膚-Mysterious Skin



今天看了第二次這部電影。誠摯推薦,不管喜不喜歡Gordon-Levitt,這都是一部很棒的電影。

可是因為最近迷上了Gordon-Levitt,對這部片裡他的表現實在愛不釋手。Inception裡的Arthur是主要配角,但是在這部片裡他可是領銜主演喔。雖然這部片理論上是雙主角,但是另一個主角角色本身不是很特別,所以我認為Neil是真正的主角。

(並不真正有雷,但是稍微描述了一下對角色的感覺)

他在這部片裡飾演一個俊美且充滿魅力的男孩,有著能讓世界圍著他轉繞的個人特質,但是卻對任何人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彷彿只熱衷於他的男妓工作。


在電影裡大部份時候是這副德性。

但是我喜歡這個角色並不僅僅在於他是個美麗的男孩。他與一個又一個男人上床,為的是找回童年所愛的棒球教練給他的那份感覺,那種被認為特別的感覺。他身邊有重視他的朋友,但他彷彿永遠都在找尋那個教練的身影。有些細節我看第二次才真正注意到,我非常喜歡這個角色的塑造,而Gordon-Levitt也詮釋得恰如其分。

有人用「探討兒童性虐待問題」這樣的文字來描述這部片,但我覺得這部片完全不是要探討這個。兩個主角兒童時期所經歷的相同事件,在兩人身上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一個將這些回憶視為珍寶且不斷追尋,另一個卻封鎖記憶。我每次看這部片都有很多複雜的感覺,但是到現在依然無法有條理地表達出來。我想直接去看這部片還是最好的了解方式。



繼續閱讀

2010-08-08

少年金釵男孟母



  出發去台南前,看了這齣舞台劇。


  我並不是很常看舞台劇,因為本身不是個很有閒錢的人(錢都拿去買漫畫囉),但是看好的舞台劇真的是種享受。目前看過最喜歡的舞台劇還是《人間條件四》,真的是感染力非常高的一齣戲。而這齣《少年金釵男孟母》,與其說喜歡這齣舞台劇,不如說我非常喜歡他的劇本,到接近結尾那種跳出性別限制的感覺真的很棒。並且許多環節都互相呼應,回味無窮的一齣戲。

  我喜歡,肖江和瑞娘那樣有如親情又如愛情的緊密羈絆。我漸漸覺得同性戀其實跟「跳脫性別」毫不相關,因為在同性戀關係中性別依然重要,甚至符合性別的形象也同樣重要。「超越性別的愛情」其實應該只有在雙性戀的世界中存在。而肖江即使平時做男兒打扮,在結尾穿回女裝也不使他特別困擾,雖然懷念身穿西裝的瑞郎,但依然關心著以女人身分活著的瑞娘。我想他所珍惜的是瑞郎這個人,而非他的性別罷。是瑞郎或瑞娘都沒關係。

繼續閱讀

2010-07-14

馬祖行。2010夏。


發現自己沒有拍那張會印在旅遊導覽上的「馬祖」尖碑,於是選用了這張照片。

不過其實我們上岸的是福澳港,而不是馬祖港。馬祖港現在只供軍用,因為馬祖港是沙灘,就算是阿兵哥上岸也是要用搶灘的方式,其實並不是很適合作為港口。我們有在晚上時去馬祖港,順便看看那裡的天后宮,當時就有看到軍用的平底船,船上有阿兵哥值班。
這次去馬祖是從基隆搭船到馬祖南竿,晚上睡在船上。我這輩子第一次搭這麼久的船,當然也是第一次在船上過夜。這趟旅程並不算舒服,船很晃,睡得不好,不過領我們去的S阿姨(馬祖人,這次算是回娘家順便帶我們去玩)說這是他搭這麼多次船回馬祖,最晃的一次。然後船上也有很多阿兵哥,為了省錢沒有買床位,因此睡在販賣部的椅子上,或用睡袋睡在地上。

  出港前有看到麗星郵輪。感覺上面應該搭滿了有錢人XD

到了南竿後,我們又馬上搭船去東莒,大約50分鐘的路程。這次馬祖行總共去了南北竿、東莒三個島,西莒則沒有去。東莒很小,景點不多,但個人認為東犬燈塔非常值得一看。

  當初建造東犬燈塔的是英國來的外籍官員,雖然沒有進到燈塔裡面,但是旁邊的文物陳列室(原本應該是管理小屋)有獨具匠心的通風設計,使得整間屋子很涼快。其中所陳列的文物例如過濾煤油的器具等等,也讓人驚訝在一百多年前就有這樣的設備,以及讓燈塔的亮光遠傳的技術。重點是白色的燈塔實在漂亮,加上燈塔給人的浪漫想像,我很喜歡這個景點。

  後來有去看阿兵哥示範發射砲台喔!因為開放觀光,所以就有了這樣的活動。砲長會向觀光客說明,並由砲兵操作大砲,讓我們這些老百姓看看大砲到底是怎麼發射的。不過當然不會真的發射啦,使用的是假的砲彈以及火藥,可是挺有趣的,我還看到一個長得很像某大學朋友的阿兵哥,只可惜砲台內不能攝影,就沒有拍照了。

  另外一個相關的體驗活動是搭甲車,照片中那個白色的板子正面寫著「甲車體驗,FREE!」,不知道在活潑個什麼勁,讓我和老妹樂了好久。這是運送士兵用的裝甲車,所以其實可以坐在裡面,可是大家都會站起來看風景。搭這個老實說非常不舒服!晃來晃去撞來撞去,我覺得要不是我選擇站起來看風景,應該會忍不住去抓負責舉旗的阿兵哥的腿。不過會這麼顛簸有很大部分也是因為行走路線刻意選擇了上下坡等等不平順的路。

  提一下食物,這是在東莒買的苦螺。相當好吃,海鮮類的東西基本上新鮮就會好吃,但是這個很特別,剛吃帶點苦味,但是吃完後會回甘。我自己本身是不愛吃苦的東西,但是很喜歡苦螺,有機會去馬祖務必嚐嚐。

  另外觀音螺也是相當好吃,但是照片裡的不是觀音螺,而是選擇了觀音螺作為家的小寄居蟹,倒楣地被一起煮熟了,不過奇怪的是被混在苦螺裡而不是觀音螺。以這張照片為牠默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選可食用的螺子作家。

雖然寫了好多,但是東莒其實只去了半天。下午我們回到南竿,南竿是馬祖列島最多人住的地方,S阿姨的娘家就在這兒。我們在她阿姨開的網咖裡打了一下午的電腦,這兩天所居住的旅館也是S阿姨的舅舅開的。馬祖其實滿多網咖的,似乎是為了做阿兵哥生意,就像以前也流行過MTV一樣。不過現在馬祖的駐軍已經少很多很多了,於是店家的生意大受影響,沒有以前繁榮了。

  我們所住的房間可以看到很漂亮的海景。整天都聽得到海浪拍岸。

  旅館隔壁是天后宮,不過不是在馬祖港那個,這座天后宮比較小,但是是正統的閩東式建築。馬祖港的天后宮因為經過重建,已經變成台灣常見的閩南式建築,不如這座天后宮來得有特色。閩東式建築的特色就是封火山牆,也就是屋頂上高高翹起的那兩片,據說除了有上達天聽的宗教意義外,也有防止火勢延燒的作用。這座廟是大海盜蔡牽所修,海盜也是要祈求媽祖保佑的。

  第二天我們去了北竿,第一個景點是芹壁。芹壁非常漂亮,整個聚落都是由石頭砌起的小屋,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人居住,而是由政府規劃成特色民宿。漂亮得讓我忍不住想要下次來住住看,每間房間都不一樣,也適合不同的旅客來住。只是看了看入住率似乎不高,可能是因為北竿本身景點太少的緣故吧,可惜了這麼漂亮的地方。如果想來悠閒度假,不在乎看什麼特定景點的話應該很適合。

  芹壁有間鐵甲大王廟,鐵甲大王是隻青蛙,傳說不忍玉帝降災於人民而向其求情,人們感念祂的恩德而建此廟。不過現在主位恭奉的似乎是媽祖,讓我有點疑惑。如果從廟旁的小路鑽過去,可以發現廟後有座小廟,而裡面的神像就是鐵甲大王了。廟口的石獅顏色意外地鮮豔,是水泥塑成,雖然不如石雕精細,但也格外可愛。

  芹壁(或者說整個馬祖)有許多有趣的標語,和馬祖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些標語可是放在民屋上,現在也一起保留了下來。有舊時代的標語,也有現代的標語,一旁的垃圾桶上寫著「今日不做環保,明日就要煩惱」的標語。

  芹壁還有個海盜屋,就是照片裡這棟高高的房子,蓋得如此之高就是為了方便瞭望,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海岸。同時門外的空間也很狹小,或許是為了方便防守吧!屋內現在有一些介紹馬祖歷史的海報,二樓有個海盜藏寶用的地方,就是將牆壁挖空,搬開特定的磚塊後就可以看到牆後的空間。



  從海盜屋向外可以看到整個海灣。

  北竿機場。雖然北竿人口比南竿少,但卻較早有機場,因為北竿的地勢較南竿平坦。不過這個機場也是填出來的,據說在S阿姨小的時候對面那個小島和北竿只有退潮時會相連,現在有了公路,就是一直相連著了。

後來我們去了北竿的北海坑道。南北竿都有北海坑道,所謂的坑道是為了軍事用途所挖的、用來行船或其他用途的坑道。北竿的北海坑道規模比南竿小,所以應該要先去北竿再去南竿。

  雖然說看過南竿的北海坑道就會覺得這個不算什麼,但是也是很壯觀的,漲潮時可以行船。況且這些坑道都是工兵冒著生命危險挖出來的,我們在北竿的計程車司機說他當初在馬祖當兵就是在挖這個。後來他被馬祖的女人騙回家了,所以就留在馬祖(說笑的)。順帶一提S阿姨他丈夫也是來馬祖當兵時認識的,不過最後是S阿姨被娶回台灣就是了。

  出坑道後看見報廢的坦克車。

  北竿旅客服務處的阿狗。似乎是海巡署養的,後來跟著穿鮮橘色制服的海巡署人員跑掉了。

後來我們就搭船回南竿。北竿離南竿只需搭12分鐘的船,在船上遇見男人味(汗的意味)十足的阿兵哥們。當天也去了南竿的北海坑道。

  比起北竿,南竿的北海坑道比較有刻意規劃成觀光景點。我發現自己居然沒有拍坑道前的紀念雕塑,雕塑是幾個工兵挖掘坑道的景象。順帶一提他們都穿著四角褲,可見在坑道內工作多辛苦,而且也練出滿身的肌肉(重點不太對)。南竿機場的紀念章也有一個就是刻著這座雕像。

  這個坑道比北竿的大多了,裡面有活水,一樣可以行船。觀光客似乎可以租用獨木舟在裡面航行。漲潮時坑道會淹滿水,因此漲潮時是無法進入參觀的。驚人的是挖建這個巨大的坑道居然只用了兩年多,可見是日夜輪替工作,既危險又辛苦,據說死了不少弟兄才完成。不禁讓我聯想到俄國的地下鐵,也是在蘇聯時期動用大量人力挖建而成,輝煌的地下宮殿背後也是無數的犧牲。像這種東西,實在也是要集權政府才辦得到了。

另一個有名的坑道是八八坑道,我以前一直以為這個坑道是在金門,其實是在馬祖。S阿姨的表哥笑著跟我們說八八坑道「不去後悔,去了更後悔!」。我自己沒有去,不過據說因為現在用來貯酒的緣故,在洞口就滿是酒香。要注意的是八八坑道有開放時間,並不像北海坑道可以隨時(只要不是漲潮)進去。

第三天中午我們就從南竿機場搭飛機回去了。其實這次馬祖行因為自己太貪睡,並沒有逛到每個景點,但還是在我心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況且當地的風味菜很好吃,我最喜歡的是酒糟炒飯和黃金餃,魚麵和魚丸因為本身沒有很喜歡魚漿的關係,並不特別喜歡。還有這裡的餐廳,菜的份量都很有誠意!

七月初去馬祖是個好選擇,天氣晴朗卻不炎熱。難得出遊後會這麼認真地打遊記,老實說有機會的話,我很想自己一個人再去一次馬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