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9

一個人撿到一隻貓

今天是咖啡館的日子。早上星巴巴,晚上猶豫了一個打工的時間最後踩著腳踏車來到路貓,經過幾間咖啡店,最後還是落腳路貓。

考慮的店有新開的Okey Dokey,以及剛踏出研究室時想起的5 Senses。然而Okey Dokey只開到11點,5 Senses一來不確定幾點關門,再來離宿舍太近今天有點不想過去,於是還是落腳了今天也很吵、不如說甚至比某些晚上還吵的路貓。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窩咖啡店成了閒適時光的代名詞。曾經我嫌咖啡店消費太高,但是現在卻覺得花一杯飲品的錢換幾個小時的悠哉很划算。雖然說我很少喝咖啡,因為咖啡有幾次讓我焦慮心悸的不良紀錄,於是幾乎能免則免了。

去過最多次的應該是校內的怡客咖啡,一方面因為地利之便,再來就是在這兒吃正餐比大多數咖啡店實惠一點。算是個很好坐的地方,店員服務態度可親,若說缺點就是網路太慢以及只營業到八點,但也比許多咖啡店早開,我喜歡他們的早餐。

再來我很喜歡宿舍旁邊的5 Senses,裝潢喜歡,音樂喜歡,飲料和三明治也喜歡,氣氛很好,平常是算安靜的店。只是這間店不太適合吃正餐,但真的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間咖啡店,可以舒緩心情。要說抱怨,應該只有常常被包去拍偶像聚或辦活動這一點。

然後跳到前門的Mr. Poison,很常和仰觀去的店,適合聚餐,溫馨精緻的小店,我很喜歡店裡的裝潢風格。店貓很可愛,店員非常有禮貌,可以坐一整個下午。只是偶爾有幾次去了發現被包場,只好另尋他處XD

再來波黑米亞也算是喜歡的店,只是餐點比較貴,平常不太會去。只是最近好像有點改變了,不知道還是不是以前那個波黑。波黑並不算安靜,尤其假日下午遇到聚餐人群,應該說有時很吵才對。

然後今天所坐的路貓,這次應該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來吧。從裝潢到服務都很有個性的一間店,店裡坐著的大概有一半是老闆認識的人吧XDD絕對不算安靜的店,無論是音樂還是店裡的人聲,有時還會在打電玩。不過咖啡加酒非常好喝,適合聊天的地方,坐起來也很輕鬆。不過今天點的檸檬草茶喝到後來有點令人頭痛,剛進門時的音樂也不是我的菜。

我想,或許咖啡店舒服的地方,就在於處於人群中但又保有自己的自由和閒適吧。是對我而言格外舒適的距離。

繼續閱讀

2011-09-09

賽德克.巴萊



今天和仰觀衝了早場去看,我個人覺得很棒,雖然我喜歡的原因可能超出了電影本身,有包含一些我對台灣電影產業的期許,可是以結論而言,我真的很感動。



從魏德聖開始籌拍這部片時,我是持觀望態度的。因為海角就我看來其實不能算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很鬆散,不過我依然覺得海角是應該名留青史的,這點就稍後再談。

後來賽德克巴萊的預告片出現後,我就覺得這部片看定了。我是一個很在乎台詞的人(戲劇、小說、電影都是),要寫出感動人心的台詞其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還要能夠讓人再三咀嚼,看預告片時我覺得它做到了,事實上,光是預告片就幾乎使我流淚。

不管導演是否用了太華麗浪漫的方式去詮釋這個歷史,在看電影的當下,我真的被一句句精心安排的台詞給感動。

看戰鬥場面的時候,其實我默默有種導演很敢的感覺。尤其小孩子們削尖了竹枝對著老師時我覺得很駭然,這其實很牴觸潛規則,可是電影還是這樣拍了。

魏德聖的野心很大,他並不是想要讓所有看片的人「認同」賽德克族這次的出草,而是試著去描寫了,殺戮這件事對他們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意義。對他們而言,一個男人就是應該手染鮮血,以獵得的頭骨展示自己的勇氣。並不是因為還是小孩就被禁止殺戮,因為血祭正是成年的必要儀式,孩童不參與戰鬥是因為沒有能力,而不是不該如此。

我不知道電影的詮釋是否中肯,或者畢竟參雜了漢人導演的想像(這其實無可避免),可是他的確花了很多力氣著墨他想處理的身份認同問題。


這部片想處理的議題很大,我覺得以廣而言算是做得不錯,但是要求深可能還差一點,不過個人覺得這是取捨問題。有人說,族人跟日本人的衝突鋪陳太少,我倒不這麼想,摩擦並不是一直在吵架或打架,而是兩個族群對彼此的態度。日本山地警察在提到生番時那種輕蔑的口氣,還有馬赫坡小孩因帶著對他們而言時刻不離手的番刀,而被視為武裝,都可以看到文化差異造成的不理解以及殖民統治下的不對等位階。印象深刻的是當高官到了番社,負責的山地警察出來迎接時這麼說:「怎麼不早讓我知道呢,我可以叫番人跳舞歡迎啊。」這麼短的一句話,我卻覺得透露了很多訊息,不只是控制,還有對生番的態度。還有莫那魯道對山地警察說的那句:「你以為我不懂你們山地警察嗎?」,不也可以看出賽德克族人對日本警察的不信任?還有日本人洋洋得意他們文明化了番人、對番人警察的恥笑……事實上,我覺得摩擦在片中根本無處不在。

電影我覺得可惜的一個地方是,長得帥的人扮演的角色都比較正面,尤其日本人超明顯的XD 雖然這是在角色繁雜的情況下,讓觀眾易於分辨角色的方法之一就是了。

另外角色稍嫌平面這點也是,中年莫那魯道和賽德克族警察比較立體,但是其他人就是一個形象了。

電影結束之後我還是哭了好一會,因為,台灣現在有這樣的電影,我真的真的很高興也很感動。挺好片而不是挺國片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有興趣的國片會比有興趣的美國片更讓我有進電影院的慾望。

因為我是期待著台灣的電影環境會越來越好,能夠出現各式各樣的片,滿足各種觀眾。爛片好片怪片都會出現,而不是一提到台灣的電影,所有人心裡就浮現一個刻板的想像。

我們提到美國電影,就想到好萊塢,可是美國人自己會知道美國電影不是只有好萊塢,甚至好萊塢電影也不表示就全是一個樣,同樣我們提到法國電影,就想到性跟愛情,可是法國人自己也會知道法國電影也是有各種題材。

那麼我們提到台灣電影時,應該也會知道它不是小品或枯燥的代名詞。

所以我覺得海角的確該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它讓很多人看見了國片可以有多麼親切,裡面的苦是台灣人的苦,笑也是台灣人的笑,很多角色都像在你我身邊的人一樣貼近生活經驗。


反正就,這部片有興趣的真的可以衝一下,會不會失望我不敢打包票,

因為每個人期待都不同,但是它的確是國片前所未有的格局。

繼續閱讀

2011-09-04

特別服務



算是上映時沒看到的電影,不過今天看了有些不如預期,也不知道是我不夠專心還是沒慧根,總之看完沒有太多感想的一部片。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伊莎貝.雨蓓,上次看的《她媽媽的公主》也是由她領銜。這部片中她飾演一位高級妓女艾莉絲,客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決定各種裝扮和情境,而她也自詡為「專家」,利用性服務撫慰客人的心理,為他們安排「療程」。我覺得艾莉絲這個角色相當吸引人,她不但能依照客人的要求變身成各種年齡、個性的角色,更對自己的職業坦然不諱。

然而從事這門行業,有著各種危險性,配合客人的SM喜好只是小事,更糟的是遇到有暴力傾向的變態客人。朋友卻她靠行,別再單獨接客,但艾莉絲想要自由工作。艾莉絲漸漸開始覺得自己並不快樂,想尋求心理醫生的治療。此時她接待了一位職業即是心理醫師的客人,並對好友表示藉著這位客人付完買吊燈的錢,她就要洗手不幹。

這位心理醫師找上她並非只是想要一夜歡愉,他生活不如意,心中藏滿悲傷,因此也來尋求艾莉絲的治療。然而他們的療程進行得並不順利,或許癥結點正在於這位醫師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同時艾莉絲的心理治療也無法獲得進展,轉至其他醫師後,艾莉絲明確地表示自己想要換工作,卻苦於沒有力量。然而,在她的心理醫師看來,艾莉絲並不缺力量。

電影的最後,艾莉絲在醫師的幫助之下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否真因此找到了快樂?而另一方面,心理醫師中斷了療程,但是艾莉絲的確幫助了他,由他送給艾莉絲的天使塑像可見其在心中猶如天使一般。而這塑像也被艾莉絲轉送給幫助她的醫師,同樣作為感謝的表示。

或許這部片顯示的是人們總需要尋求他人慰藉,以獲得力量的生活方式,片中的角色呈現了有趣的連結。但對我而言,這部片最大的亮點還是艾莉絲那堅強自信的模樣,雖然她心中也知道這個行業被大多數人瞧不起,但依然抬頭挺胸地過活,並幫助每個需要她的客人,而她也的確撫慰了許多人的心,成為許多人的支柱。



繼續閱讀

哭泣的沙皇



這部電影在第七屆台北電影節被選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片子。如果沒有記錯,那一屆的台北電影節主題便是俄羅斯,而這部電影的確是非常親切好看,是相當不錯的歷史電影。


電影的原名意為「可憐、可憐的保羅」,故事聚焦在沙皇保羅一世身上,呈現出了這位沙皇的內心,以及其遭政變殺害的結局。

這部電影算是為保羅做了一點翻盤,世人對這位沙皇的印象是殘暴、愚昧、反覆且幼稚,亦有人認為其有精神上的疾病,但本片以一種充滿同情的眼光來詮釋保羅,呈現出其具有的浪漫改革理想,但卻沒有認清俄羅斯的國情以及政治現實,因此無法獲得改革成效。而保羅本身的身世便相當悲慘,他是赫赫有名的凱薩琳大帝之子,在長命且強勢的母親之下做了幾十年的王儲。另一方面,由於凱薩琳的風流名聲,許多人謠傳保羅根本不是凱薩琳丈夫的兒子。這些謠言顯然困擾著保羅,因為他數次強調自己的正統血緣,反觀凱薩琳本身倒是豪邁地對這些流言做出譏刺:「非王室血統的沙皇,保羅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這就是我喜歡凱薩琳的地方XDDD)

在母親的陰影下,保羅的個性較為懦弱,同時在意旁人的眼光,因為他長期以來是不受重視的。在繼任沙皇後,種種被認為異想天開的改革,以及他猶如孩童般吵著要自己的宮殿早日完成,還有保羅對普魯士文化的景仰、對拿破崙的反覆態度,都使貴族們越發輕視這位沙皇。

電影中採用最受保羅信任的帕廉將軍作為旁觀視角,保羅對帕廉推心置腹,當他向帕廉敘述自己理想中的俄羅斯時就猶如小孩那樣興奮。帕廉自始至終都是個冷靜的角色,彷彿戴著面具,表面上他效忠沙皇保羅,但是他也覺得保羅不適任沙皇。電影中有這麼一句台詞:「俄羅斯這輛馬車在發瘋的車伕駕駛下將會走向毀滅」,計畫推翻保羅的貴族基本上是以此作為政變理由,至於是否參雜貴族們的個人利益,電影是略而不談的。

而提到政變就不能不提保羅的兒子亞歷山大,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在政變到底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有各方說法。電影採用的則是亞歷山大本身並無意推翻父親,也無意繼任沙皇,是在貴族們極力勸說,並保證不會危及保羅性命的前提下,亞歷山大才勉強同意發起政變。這是很漂白的詮釋方法,但是即使電影如此定位亞歷山大,我卻無法不認為他只不過是讓血沾上貴族們的手,自己坐享利益,因為以一個在宮廷中長大的王子而言,電影中的亞歷山大實在太過天真,而政變卻不殺死現任沙皇這種事,在有著弒君傳統的俄羅斯歷史中,更是一樁笑話,亞歷山大根本不可能不知道父親會因政變而死。

保羅和亞歷山大的關係是很耐人尋味的,保羅一直害怕、提防著這個比他受愛戴及信任的兒子,兒子政變殺掉父親繼任沙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更何況凱薩琳生前也曾有意要讓亞歷山大接任沙皇而非保羅。因此在電影中,可以看到保羅對亞歷山大的害怕,而亞歷山大也知道這點,知道保羅甚至考慮除掉他,因為同樣地父親殺掉威脅自己地位的兒子在歷史中同樣屢見不鮮。

在一旁觀看並幫助政變的帕廉,從電影中無法得知其心中想法,對於這樣天真但無能的沙皇,帕廉究竟是否有著同情?帕廉主導了政變,其實就等於直接背叛保羅,因為他是保羅最信任的貴族。而保羅這個角色,在電影多方呈現他性格的手法之下,相當具有人性,暴躁易怒是因為他想強調自己的主導權,同時又有軟弱得像想尋求溫情的孩童的一面。但無論如何,保羅也許是個不壞的人,卻不能成為一個好沙皇,因此他必須死於政變,這就是保羅「可憐」之處。這個片名出自電影中,保羅敘述其夢見了彼得大帝,對方充滿同情地喚他「可憐、可憐的保羅」。彼得大帝是所有俄國沙皇的景仰對象,但保羅天生無法達到目標,被擺放在不適合他的沙皇位置上,因而註定有悲慘的結局。

但另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於繼任的亞歷山大一世,帕廉在鼓吹其政變時表明了希望亞歷山大能帶領俄國走向君主釋憲,改變保羅的專制統治局面。在亞歷山大登基前,所有人都期待他給俄羅斯一部憲法,因為當時亞歷山大親近的貴族、友人,都是屬於立憲派。然而電影結尾亞歷山大登基時,卻說了他不會改變父親的統治方式,也因此在一旁觀禮的帕廉憤而拂袖而去。在歷史上,亞歷山大也的確出乎他人期待地繼續實行了專制統治,甚至越到晚年越可見其對權力的貪戀。之後繼任的沙皇也無人有心改革,使得貴族和人民對於皇帝自發改革這件事漸漸不抱期待,俄羅斯帝國的專制直到革命才結束,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回歸電影本身,這是一部講求考據以及重新詮釋沙皇保羅的歷史電影,拍得相當流暢好看,是非常平易近人的電影。如果對那段的歷史稍有了解可以看到更細節的地方,不過即使沒有相關背景依然能夠享受這部電影。保羅、帕廉、亞歷山大三個角色都經過細心的設計,觀眾可以在看電影時感受到人在宮廷的爾虞我詐以及身不由己。同時美麗的宮廷場景,也是看這部片的一大享受。

繼續閱讀

2011-09-02

明日的記憶



跟仰觀借DVD那麼久,總算看啦~~!!!

老實說從電影一開始我就載心理吶喊:「喜歡渡邊謙的一定要看啊啊!!!」因為這部片裡,他實在是太可愛了……雖然是會讓人有些難過的電影,但也挺溫馨的。


電影的主題是阿茲海默症,渡邊謙飾演一位年約50的公司部長,細膩描寫了其從出現徵兆到不得不離職在家休養,甚至病情逐漸惡化的過程。劇情本身算是平實溫馨,而演員的演技絕對是這部片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我覺得佐伯這個角色刻劃得不錯,從一開始在公司裡的鏡頭,就很精確地表現出了他是個專注於工作又深得部下信任的部長,但藉由妻子的口,又知道佐伯為了工作其實對家庭是有些無暇照顧的。

我喜歡這部片的地方在於它站在病人的角度,描寫了被告知疾病時的抗拒、病徵影響生活的痛苦、對自尊心的打擊,以及久病帶給家人以及病人自身的壓力。這部片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讓人難過,或許是因為佐伯身邊的人都是如此溫暖地給他鼓勵,尤其是他的妻子,即使在佐伯一氣之下動粗後依然安慰他這不是他的錯,而是他的病讓他這樣的。但也正因妻子是這樣無限溫柔地包容他,在佐伯連她都忘記時更是令人難過。

我覺得佐伯的妻子實在是太堅強勇敢的人物,那樣悉心照顧著會忘卻一切的丈夫。屋子裡充滿了紙條,每天為丈夫寫今日預定,在佐伯難過時還要打起精神安慰他,這實在是很難做到的。佐伯即使失去了記憶,卻還是有著大家對他的愛,那張貼滿照片的小板子便是證明。這部片處處充滿著日本電影常有的那種溫馨感,令人感動。


繼續閱讀

軍犬



這個禮拜所看的小說。在我看來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裡面描寫的世界離我很遠,可是慾望和情感卻很近。雖然在讀到後半時,偶爾會挑剔裡面所寫的對白以及部份劇情安排,但瑕不掩瑜,依然是本很棒的小說。


這是一本BDSM小說,主角為職業軍人阿忠,接受了名為dt的男子調教自己為軍犬,在dt離去後繼續探索自己的BDSM生活,但是回歸為軍犬以及成為稱職狗主這兩個選擇一直在他眼前,他必須決定,狗主或狗奴,何者才是自己想要的結局。

作者寫了兩個結局,分別描寫兩個不同的選擇。應該可以說,這兩個結局都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只是形式不同。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我實在欲罷不能,它沒有華麗、裝飾的文字,卻那樣直指慾望核心。而dt訓練狗的方式,以及阿忠如何在dt一手調教下成為出色的犬,這樣的描寫猶如黑夜中的絢爛光芒,異色又美麗。犬與dt的情感、阿忠與dt的情感,這兩者彷彿完全不同卻又彷彿相互混合。在阿忠成為軍犬後,那精確出色的描寫,讓人簡直分不清現在讀的是人抑或犬的故事。dt說了,成為軍犬時,沒有資格使用「我」這個自稱,事實上,當軍犬是軍犬時,牠是不說話的--你何時看過狗說話呢,而當軍犬出現時,小說的人稱、描寫也全都轉換,即使不時出現「人形犬」一詞,你依然覺得自己看見的是條犬而不是人。

小說裡出現不只dt一個狗主,dt的朋友、阿忠的女友、以及阿忠自己,都以他們的方式調教狗奴,手法各異,狗在他們心中的位置也略有不同。就連承襲了dt訓犬手法的阿忠,也依然有和dt不同的地方,只是他一樣出色。在犬主的結局裡,阿忠走在dt走過的路上,但這樣的選擇某些方面也是dt對阿忠的「調教」。

這兩個結局,我個人比較喜歡犬主的結局,或許是因為看似多采多姿吧,在這個結局中阿忠有自己的犬、同樣飼有犬與奴的女友,並且成為BDSM圈中活躍的人物。但是軍犬的結局即使阿忠只剩下dt了,卻依然幸福,因為對犬而言唯有在主人生邊是安心而快樂的。而在軍犬結局中,那個桃花源般的BDSM村子,像是BDSM人都嚮往的樂土。

這本書讓我感動的是阿忠與dt的情感,那是存在於主和犬之間的依賴,無法以愛情等普通的字眼定義之。dt對待軍犬的方式,以及軍犬對dt的情感,讓人不得不承認,他們就像神話,如此契合。兩個結局都很值得回味,人這樣複雜的動物,所求究竟為何,看完這本書後可以更細細思考一下。


繼續閱讀

2011-09-01

鏡子



導演:塔科夫斯基

這部片和這個導演以我的能力都是沒有辦法分析的,所以就當作淺薄的介紹和心得感想吧。


塔科夫斯基是俄國非常知名的導演,其成就在於電影的藝術價值。他的電影通常美麗而難懂,並且緩慢、片長很長,並不親近一般觀眾。可是他的地位在藝術電影上,實在是不可抹滅,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著接觸他的作品,會對「電影應該是怎麼樣的東西」有全新的感受。

回歸《鏡子》這部電影,在拍這部片前,塔科夫斯基就以《安德烈.盧布略夫》一片獲得極高的成就,但事實證明導演的野心將他不斷推向新的高峰,《鏡子》與之後的《潛行者》,都獲得超越《安德.盧布略夫》的評價。而《鏡子》述說的主題是導演的母親,是塔科夫斯基對其母親表達心中情感的作品,我在看完這部片之後,深深覺得導演是為了自己而拍這部片的,他想訴說心中的母親形象,以及自己難以啟齒的依戀。

這部電影沒有依照線性的時間順序安排場景,而是猶如回憶一般,由無數破碎但又相連的片段組合而成。我覺得這正貼近人們在回想相關事物時的感受,回憶不會照先後順序來,而是沒有邏輯可言地被各種事物觸發。另外塔科夫斯基擅長的「詩一般的電影」在這部片中表露無遺,不只是電影中會穿插著其父親所作的詩歌,整個畫面與敘事方式也都如詩一般優美。同時,在電影中夢境、想像與現實沒有明確的分野,時間也被錯置,比方說最後一幕年老的母親與年幼的塔科夫斯基同時出現、剛相識的父親與母親亦在同個場景。

《鏡子》也沒有明確劇情,但我們能從這部片看出他和母親的關係,他藉由描寫母親在父親離家後所忍受的悲傷、孤獨以及獨撐經濟、扶養孩子的辛苦,表現出他自身對母親的憐惜。然而即便塔科夫斯基深愛母親,他卻和母親有著距離感,象徵性的表現猶如沒鎖上卻推不開的門,具體則是他在長大後和母親無間斷的爭吵。而同時,他娶了一個和母親相像的女子為妻,卻又像父親一樣離她而去,導演使用了同一演員來飾演母親與妻子,也用同一演員飾演年幼的自己與兒子,正是強調了這種重複感。

而塔科夫斯基的電影也往往在非常小的細節去埋下線索,諸如各種巧合與象徵。去探究固然有進一步了解電影的可能,但我也覺得看《鏡子》若能得到一種感覺便已相當足夠。我是喜歡這部片的,雖然不能完全懂得,導演用詩般的影像重現了他心中的母親,與童年時代的回憶。想要認識塔科夫斯基,這部片實在是必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