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9

夏伯陽(Чапаев)



來寫一片一樣是上課看的蘇聯老片,這片實在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一個經典XD


之所以說它是經典,是因為這部片不只貫徹了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綱領,更成為此後蘇聯片的一種典範,而同時也因為將這部片視為典範,後期的許多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作品都變得有些僵化,缺乏創新。雖然這部片在當時的成功,歸因於其完全的「政治正確」,但是也無法否認其在教化(或洗腦)方面的手法出色,會被後期的作品爭相模仿並非沒有原因。而就我個人來看,我也覺得這是拍得相當鼓動人心的作品,即使不同意其後的意識形態,依然得說這部片有達到其目的。

這部片是以俄國革命後內戰時期,紅軍名將夏博陽(又譯恰帕耶夫)為主角,描寫其為人、性格,最後則以夏伯陽戰死做結。基本上從主角的選擇就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式的了:夏伯陽出身平民,學識淺薄,但具有作戰長才,並有非常濃厚的草莽特質,做事不拘小節。更重要的是對於黨,夏伯陽是完全認同、說一不二的。雖然從角色的塑造就能看出其政治目的,但片中的夏伯陽依然是個富有魅力的軍官,雖然粗魯無文,卻為手下和人民著想;即使和政委(為一知識份子)一開始有所衝突,但也虛心向其討教自己所不懂之事。

而電影處理戰爭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當代的特色,因為這部片是要鼓勵人們為黨效忠的,因此戰爭場面猶如樣板,並不真實,也見不到流血疼痛等殘酷場景。可以說上戰場這件事是被電影輕描淡寫化了的,因為如果要忠實呈現戰爭,那麼就會帶有反戰意味,與這部片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而同時片中出現的女兵角色所扮演的正面形象,更是顯示了俄共鼓勵不分男女都投身從戎的價值觀。

結局夏伯陽戰死,並不被描寫為紅軍的失敗,因為在夏伯陽死亡的下一刻,援軍就趕到並殲滅白軍。這樣的手法,更是將戰場上的死亡描寫得不足畏懼,因為即使個人死亡,依然有他的弟兄接手使命,重點在於紅軍的勝利,而非個人的存活。因此以軍教片的目的來說,這部片是相當成功的。

現代的電影重娛樂或藝術性質,並且在倡導出版自由的氣氛下,比較不會看到這種懷有政治目的的片(還是有,只是會隱晦、內化許多)。不過在蘇聯時代,電影作為宣傳教化的工具並非稀奇事,甚至一直是黨的利器,因為文字會有文盲限制,但是影片卻不會有這個問題,即便是不識大字的農奴都能理解。而夏伯陽一片便帶著非常明顯的政治教化目的,但卻又能以不得不佩服的方式達成此目的,這就是其成就經典之處。或許有那麼一點點像高爾基前期的作品吧,即使知道其意識形態,卻還是會受到感染,正是其高明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